第九十章 吸血虫(求订阅月票) (第2/2页)
张海军皱着眉说:“娃子,这话怎么讲?”
张云起感觉到村干部抗性挺大,耐心解释道:“我打个简单的比方,就说国祥叔,我不知道他有没有钱,但是至少在表面上,人家只是一个领国家工资的,自己一大家子还住着几十平的单位房呢,你跑起去找人家捐款,捐少了吧,他面子上挂不住,捐多了呢,这是村里建联排别墅。人家心里也会想,既然你云溪村的村民有能力建这玩意儿了,还要搁城里住筒子楼的人捐款?这成什么话呀?”
张海军听到这话,表情变得不大好看。
几个参与这事儿的村干部和理事会管理也不作声,张云起这娃娃的话落在他们耳里,道理是有道理,但道理大不过现实嘛。
现在的现实就是村里统一建别墅缺口三百万,搞一下捐款多少能筹点钱,连这条路都给堵死,那别墅还要不要建了?
眼下是名气吹出去了,别说封阳县,连市里都言传的好些人知晓江川有个村要全村统一建别墅,家家打旺火,富得流油!
这时候要是因为钱的事情,把这个村里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搅合黄了,他们这些泥土把子的脸丢了不紧要,云起这个娃娃的脸面还要不要顾了?
张云起不要顾,也不在乎。
他够客气了,更深一层的话他没讲。
村里搞捐款,大概率是眼巴巴的指望着他张云起掏大头,把资金缺口全补上!
因为其他人又真的能拿出多少钱呢?
这些年来,他给村里的公共事业是掏了不少钱了的,建文化中心、修马路、修小学,他二话都没有说过,具体捐了多少钱不知道,但是以他爹张六顺的名义捐的,起码有近两百万元。
当然,对他来说,捐的钱多钱少都不是什么事。村里小孩子的教育,老人看病养老,救济贫困家庭,村里修马路等等等等,这些钱他可以出,也一定会出。
村里建别墅这种,不能。
要不然云溪村的人不全都成了趴在他身上的吸血虫?
云溪村要么别装这个逼,既然要装,哪怕硬不起来,也只能是自己吃伟哥。
张海军抽着烟,神情变得有些缠麻。对于他来说,对于云溪村来说,张云起的意见不可能忽略不听。
他耐着性子说道:“娃娃,你也要理解一下嘛,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不搞捐款,好些村民一下子也拿不出来这么多钱,一户三万呐!也是村里发展起来了,搁几年前,三百三千他们都手抖哩!如果实在不让捐款集资,你脑子灵醒,要不你给村里拿个主意,这三百万的资金缺口,怎么个解决?”
大家伙儿又把目光放在了张云起身上,张云起点了一根烟,说道:“其实办法很多很多,只是我们的思维局限性有些大,现在村里发展的这么好,那些地和设施升值那么快,而联盛集团和农业银行不正在试点两权抵押贷款吗?村里头把高标农田经营权进抵,别说300万,1000万也搞的出来!”
张海军听到这,心下琢磨了起来,也觉得是个好思路。
张云起掸了掸烟灰,说道:“我这还只是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其他的不提,海军叔,单说村里每年拿合作社10%的期权收益,那么多流水,哪家银行不眼巴巴的等你上门提款呢?”
张云起又说道:“所以我的方案就是从农业银行贷150万出来,这150万有合作社10%的期权收益,村里要还上很简单,剩下的150万由村民自筹,他们必须得出钱,而且是不小的钱,如果钱全部是村里出,户头可以分出无数个出来,到时候房子还怎么分?谁都下不来台。”
张海军听到这里,心里仔细一琢磨,觉得可行,从银行贷150万出来,以目前村里的收益,是完全可以覆盖掉的:“娃娃呀,还是你有法子!”
一桌子人也都笑着看着张云起。
有叔伯夸他脑子灵醒,也有叔伯说起了当初云溪村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大家伙儿都为千把块股金发愁的事,最后还是他敢想敢干,带领大家从龙湾镇信用合作社贷款解决了大家的股金,从此云溪村村民们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张云起听着这些,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他感觉村里领导的水平一直跟不上,云溪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了,这些领头的人做事情还用那些土方子,他难免有些替村里未来的前途感到担忧。
他说道:“这些年里,村里靠着合作社那10%的期权收益,过得不错,但各位叔伯,我觉得很多事情得走一步看三步,说句不大好听的,哪天联盛集团不行了,云溪村得被一锅端。现在趁着咱们村发展的好,村里的领导视野可以放大一点,想办法拓宽村里的收益渠道,而不是全指望着联盛。”
张海军这些村干部一直觉得云溪村发展的好,事业兴旺,日子也一天一个台阶,少有注意到云溪村的这种发展模式的隐忧,或者说他们这些泥腿把子即便是知道了,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这时候张云起提了出来,纷纷出言问:“娃娃,你有什么好的意见?”
张云起说道:“咱们云溪现在可是全省的农村土地改革典型示范村,牌子够响,名气也有,商机遍地,一大堆的资产资源可以进行盘活,我不说别的,你们难道没有发现,龙景园农业产业园附近的二三产业发展那么好,租房子的人很多?集市很热闹?而且等到龙湾镇镇政府搬过来后,经济发展更快更好,正好,咱们这次统一建房,老房子是不是腾出来了?腾出来闲置在哪里不等于浪费吗?”
张云起顿了顿,继续道:“所以,各位叔叔伯伯们都是村里的领导,现在想的,不应该是马上就要住大别墅了,而是应该立马想办法,把近百户村民的老房子收储到村集体,进行统一修缮,发展特色产业,给村集体创收。”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