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正德大帝 > 第361章 土崩瓦解的等级社会

第361章 土崩瓦解的等级社会

  第361章 土崩瓦解的等级社会 (第1/2页)
  
  杭州西湖。
  
  红叶在碧绿的水面上印染上了水墨色的叶丛。
  
  微风吹拂而来,没有掀起波澜,湖面犹如江南蓝印花布一般素雅纯粹,而又透着宁静。
  
  朱厚照坐在一艘画舫里,画舫内吴音婉转,昆曲悠扬,让刚吃了两杯米酒的他不知是醉着还是迷着。
  
  但没有兵戈声与血腥气的太平风还是让他最终沉睡了过去。
  
  说到底,还是如今的江南依旧歌舞升平,没有受倭乱的影响而片地狼藉,使得朱厚照才彻底放心,在这西湖上昼卧长眠。
  
  朱厚照没有禁止在自己来西湖游玩的时候不让百姓来。
  
  因而受他的影响再加上西湖本就如西子一般迷人,使得前来的游人塞满了整个西湖,乌青色之下,一时不知何处是人群,何处是水面。
  
  但好在现在是大明,汉家的天下,又值太平盛世,礼乐管制不甚严厉,风气大开之时。
  
  故这些士民虽说十分密集,但汉服独有的峨冠博带彩袖白纱倒也使得这些汉家士民如鲜花一般簇拥在各处。
  
  随着花香飘来的吴侬软语听在人耳里十分亲切,至少没有胡音,没有来自东洋的腔调。
  
  不过,朱厚照发现,除了吴侬软语外,在这些清波间荡漾着的声音还有大明官话声音,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通话,全民教育的普及与标准拼音读法的普及,使得来自地域不同而方言不同的百姓可以利用一种语言交流,而不再仅仅寄托于文字和熟人翻译。
  
  “听听这看似官话却又依旧带着各地方言腔调的话音,看得出来,路引制度取缔数十年后,来各处名胜旅游的大明百姓也越来越多,饶是这西湖,亦有了这无数天南地北的人。”
  
  朱厚照笑着说了一句,陪在一旁随时禀报各处倭寇剿灭之事的朱纨笑着回道:
  
  “诚如陛下所言,路引制度取缔,天下士民莫不如还林之羁鸟,自由了许多,也促进了如今这旅游之盛,苏杭等地名胜皆因此得了厚利,有士大夫甚至不惜开放私园以供百姓游玩而收其费用,竟有日赚万余银元者。”
  
  “说来,这也和陛下开创了我大明第一盛世有关,百姓富足方能游,何况如今之大明,即便是村村之间,亦有水泥之硬路,更有蒸汽机车通行天下,使得天下隐士无处可隐,天下百姓无处不可游也!”
  
  李天宠也附和了一句。
  
  朱厚照听后只是微微一笑,但他也承认自己执政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的确促进了大明的旅游业的发展。
  
  毕竟在这以前,游玩天下只是士大夫们专有的娱乐活动,百姓没机会也没这个兴趣去旅游。
  
  可如今不一样,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与朝廷给予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再加上自身随着全民教育普及而对文化与旅游需求的增加,使得大明如今的旅游业是越来越兴旺发达。
  
  甚至,已经有官员开始建议朝廷增设旅游局,管理天下旅游事务。
  
  对于朱厚照而言,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对大明整个国家的利益是有益的,也能丰富百姓们的生活,带动地方经济。
  
  要不然,朱厚照也不会在古稀之年还要周游各处,且各处留下自己的墨宝,甚至不惜以重金要求一些文人雅士在此留名,为的就是促进大明旅游业的发展。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朱厚照的心思,或者愿意看见朱厚照这样做。
  
  游玩天下本就是统治阶层的特权,是肉食者的福利,亦如穿金戴银、披红挂彩一样。
  
  但如今,这些都已经开始平民化。
  
  这对于一些士大夫们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毕竟这意味着等级森严的社会在逐渐趋向平等,上层人的特权正在被大众所拥有。
  
  “贩夫走卒、妇孺草民,皆敢对李杜苏辛加以评点,还敢到这名胜留名抒怀,真正是礼乐崩坏,不知廉耻啊!”
  
  已致仕的南京礼部尚书王鹗便对这样的现象极为痛斥,也难以接受。
  
  如今,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因为前来面圣的百姓太多,以至于他这个寓居西湖的大乡绅也只能排队求见。
  
  王鹗虽然难以接受原本属于士大夫阶层的待遇逐渐平民化的现象,但这的确是不可逆转的现象。
  
  朱厚照带给大明的不仅仅是近代化的武器与工业体系,还有逐渐趋于平等的近代文明,以及等级社会逐渐土崩瓦解的趋势。
  
  听着暖风送来的各色官话,朱厚照发现此时的大明百姓几乎人人都能随口念出几句唐诗宋词来,还有自己原创的。
  
  这让他很是欣慰,欣慰大明的文化普及程度真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朱厚照一直就在想,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变成了读书人会是什么样。
  
  如今,他这个太上皇算是已经对这种社会改革结果能够窥见一二,至少他能看见的是,百姓们有了主动思考的能力。
  
  所谓的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之人很多时候也会更加轻易地被拆穿为欺世盗名之辈,甚至一些大儒也会受到来自民间思想家的挑战。
  
  倭寇没有对大明的东南造成困扰,对于心怀叵测的一些沿海士族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挫折。
  
  但沿海士族们很快就发现倭寇没有给大明的东南沿海的百姓造成大的困扰,不是因为倭寇不够坏,是因为大明布置在东南的官军太过强大,而且这都跟朱纨与戚继光等人有关。
  
  于是。
  
  一些关于朱纨滥杀与戚继光纵兵劫掠的流言蜚语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
  
  除此之外,一些被士族收买的文人也开始发表言论斥责朝廷在东南放置过多的军队,以致民众受扰,江南不宁。
  
  但事与愿违的是,这些流言蜚语与各种鄙视军队的言论都没能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遭受到很多民众的反驳。
  
  “谁都看的出来,如今之倭寇,无论战力还是数量,都远胜于数十年前,他们见人就杀,见村就烧,但却只针对庶民官府,很明显,这些倭寇是有意制造恐慌,且和地方势力勾结而欲乱朝廷之政者,故当今诋毁官军之流言若非书生愚见,便是刻意为之也!”
  
  一名身着大明版学生装的青年学子正一边走着一边和自己的几名同窗如此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