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 211 功大难赏

211 功大难赏

  211 功大难赏 (第2/2页)
  
  慕容儁愤愤不平道:
  
  “段龛不识天命,朕应祥瑞符谶,登基称帝,他居然胆敢来信谴责。
  
  “朕早有攻取青州之心,只待来年春耕之后,交由皇弟领兵,必要为朕将段龛擒来蓟都。
  
  “有眼无珠之辈,朕非得剜其双目,否则,怎能释怀!”
  
  早年间,段部鲜卑在后赵与慕容鲜卑的两面夹击下灭亡,段部鲜卑也被二者瓜分。
  
  后来随着慕容鲜卑越发强盛,石虎迫于无奈,只得让段部鲜卑首领段兰重新统领赵国控制下的部落,扶持段部鲜卑,抵御慕容鲜卑。
  
  段兰死后,其子段龛继位,趁着赵国内乱的时候,率领部众南迁,躲避慕容鲜卑的威胁,占据了青州,自称齐王。
  
  慕容儁称帝的时候,段龛曾经写信谴责,这让慕容儁一直耿耿于怀。
  
  如今慕容恪建议他先取青州,再图兖州,正中慕容儁的下怀,他又怎会拒绝。
  
  慕容恪欣然领命。
  
  此前,经历过与桓温、王猛的强强对话,面对稳如老狗的二人,让慕容恪空有才智,却无处施展。
  
  如今也该是时候让他捏捏软柿子,出出气了。
  
  虽然慕容恪不曾与段龛交手,但仔细想来,能够在直面燕国的情况下,写信谴责慕容儁,挑起慕容儁的怒火,也不会是什么聪明人物。
  
  莫非写信谴责,就能让慕容儁放弃皇位不成。
  
  慕容恪在与桓温、王猛的战斗中,感觉被束缚了手脚,而桓温、王猛其实同样也打得难受。
  
  一场处心积虑的大战,最终变成了消耗战,如果苻建不是趁机攻打代国,而是猛攻关中,逼迫王猛回师,胜负或许难以预料。
  
  与此同时,桓温的捷报已经被快马加鞭送达了建康。
  
  当天,褚太后就带着小皇帝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前往太庙祭祖,向列祖列宗汇报这个好消息。
  
  祭祖之后,便要直面桓温收取洛阳的难题。
  
  桓温在替麾下将士请功之余,提议朝廷还于旧都。
  
  好在公卿们早有对策,借口洛阳处在燕、虞两国的威胁之下,易攻难守,唯恐重蹈永嘉之乱时的覆辙,予以回绝。
  
  永嘉之乱,正是占据并州的汉赵渡过黄河,攻克洛阳,迫使衣冠南渡。
  
  实际上,桓温也没真的指望现在就能够逼迫晋室迁都。
  
  怎么说也要将洛阳防线经营稳固,甚至向北攻取河内、河东二郡,解除北面的威胁,才能成行。
  
  桓温之所以上表请求迁都,只不过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罢了。
  
  朝廷既然拒绝了桓温的提议,对于桓温为麾下将士请求的封赏,便要一一应允。
  
  就连王猛、邓羌也因为驰援有功,被超额册封为清阳县侯、临泾县侯。
  
  当然,真正引起争议的是如何封赏桓温的功劳。
  
  桓温收取洛阳一役,杀伤并不大,但政治影响却不容忽视,毕竟这是光复旧都,足以大书特书。
  
  尤其是击退燕国十万步骑,甭管杀了多少人,慕容恪被迫撤离洛阳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何况,桓温先后收取乐弘、周成、吕护三人的部众,光复襄城、颍川、河南、弘农四郡,若是不加以重赏,只怕难以安抚楚国军民。
  
  经过数日的讨论,会稽王司马昱接受王坦之的建议,在保留桓温大司马一职的情况下,加授桓温为录尚书事、假黄钺,赐其羽葆鼓吹一部。
  
  同时,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免去桓温都督交、广二州军事的权力,改授其司、并、冀三州军事,身兼司州刺史,赋予桓温名正言顺统治洛阳等地的权力。
  
  但是这项任命,注定不能让桓温满意。
  
  看似赋予了桓温军政大权,但是桓温不可能放弃在地方上的权力,主动来到建康,入朝为相。
  
  至于以交广二州兵权,换取司、并、冀三州兵权。
  
  且不说司州,也就是洛阳等地,如今已经被桓温占据,而并州、冀州,则在虞、燕两国手中。
  
  莫非桓温还能靠着东晋授予的并、冀二州兵权,操控虞、燕两国。
  
  因此,朝廷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付出,就要夺走桓温在广州、交州的兵权。
  
  王坦之的算盘珠子都已经拨到了桓温的脸上,桓温又怎会上他的当。
  
  可以想见,当朝廷使者前往洛阳宣旨的时候,桓温必定推辞不受。
  
  毕竟桓温总不能在恩旨上挑着对自己有利的接受,不利的推辞。
  
  当然,这也就是王坦之的本来目的,光是保留大司马,加授录尚书事,委以军政大权,封赏不可谓不重,足以堵上悠悠众口。
  
  光复旧都的赏赐,是桓温自己推辞,而非朝廷吝啬,不予封赏。
  
  关于桓温封赏的讨论才过去不久,桓熙的奏表同样送来了建康。
  
  桓熙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由陇右送往江陵,再由使者乘船,顺江而下,自然也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
  
  与桓温相同,桓熙也提出了一个必定会被朝廷拒绝的建议:希望将永嘉之乱后,流亡江南之人全部迁回北方,以充实洛阳及周边郡县。
  
  这项建议引得众人哗然,褚太后在群臣的激烈反对之下,自是一口回绝,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
  
  也因此,对于桓熙给麾下将士的请赏,朝廷并未设置阻碍。
  
  公卿大臣们阻扰的是桓温、桓熙父子二人的封赏,他们每前进一步,就距离谋朝篡位更近了一步。
  
  虽然桓熙收取河西鲜卑,就实际战果而言,远比桓温更丰盛。
  
  但一个只是平定叛乱,另一个却是光复旧都,收取司州,二者的功劳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桓温功大难赏,所以需要耍些心眼。
  
  而桓熙这点功劳,本就无需重赏。
  
  因此,褚太后与群臣稍作商议,决定加授桓熙使持节、侍中,对于桓熙来说,只不过是虚衔。
  
  至于梁国军民为桓熙请求的西域都护一职,则不出意外的被拒绝了。
  
  不过褚太后还是顺水推舟,答应桓熙的请求,册封其继子桓寔为代王。
  
  今天只有七千,大家晚安。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