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 班师渡河 (第1/2页)
桓熙班师,并非走的蒲坂,而是风陵渡。
此时,由于已经入冬,气候寒冷,黄河自然是结冰了的。
但桓熙的关注点不在于黄河结冰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黄河结冰的时间。
“相比去年,又晚了几天。”
桓熙站在黄河北岸,眺望着冰面,转头对权翼说道。
权翼附和道:
“如今的气候确实要比往年暖和了些。”
气候的变化,对于王朝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谓五胡乱华,根源不在于八王之乱,而是魏晋时期的大降温,致使塞外生存条件恶劣,游牧民族只能选择南迁,与农耕文明争夺生存空间。
在中国五千年的古代史中,存在四大寒冷期,即西周寒冷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
桓熙如今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南北朝寒冷期。
然而,魏晋南北朝的寒冷期,并不是长时间的低温气候,在这漫长的三四百年里,曾出现过两次气候回暖的时期。
第一次是从东晋中期至北魏统一北方,第二次则是在北魏末年至隋朝初年。
桓熙其实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他穿越来的时候,正值寒冷期的低温期,根据后世研究,这一段低温期大概是在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结束。
渡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气温已经在逐步回升,步入了回暖期。
当然,那场曾经带给桓熙困扰的五月大霜,只是个别地区的极端气候。
气候回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这几年关西地区不曾出现歉收,也正是得益于此。
根据各地郡县的汇报,今年关西仍有一个好收成。
虽然说,桓熙推行均田制,只是收取田租,民众在交了田租之后,收获多少都是他们自己的。
但是,好的收成也代表他们能有更多的余粮,可以自由支配、消费。
商业、手工业接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商品有一部分能够远销江南、西域,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消化能力。
桓熙自然为今年的丰收而高兴。
“梁公,时候不早了。”
权翼打断了桓熙的思索,提醒道。
桓熙回过神来,颔首道:
“嗯,传令各部,依次渡河。”
梁军渡河还是走的浮桥,这么多兵马,踏冰而行实在不够稳当。
周楚早已在南岸等候,与桓熙沿途所见到的各地官员一般,周楚同样是在为桓熙歌功颂德。
有人说,当你强大时,身边都是好人,听到的也都是好话。
这一点,桓熙深有体会。
周楚话才出口,桓熙便打断道:
“元孙(周楚字),那些庆贺的话就不要再说了,一路走来,我这耳朵都快听出了茧子。”
说着,桓熙无奈苦笑道:
“一想到回了长安,满朝公卿又得说上一轮,我只觉得头晕目眩。”
周楚连忙住嘴。
他是梁公,他说什么都对。
过了河,只需再走十几里地便是潼关。
桓熙与邓羌、毛穆之在此分别。
毛穆之自然是要率军南下,桓温只是派遣一万将士驰援桓熙,而不是将他们交给桓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