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大明公务员 > 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第2/2页)
  
  首先是有学历要求的。
  
  就是几座大学堂毕业证才行。当然了,而今执行的兵不严格。否则,而今所有大学毕业生,才不过一万多人。这些遍布军中,朝廷之中,根本不够。自然有很多其他人进入朝廷。
  
  不过,将来这个趋势很明显了。
  
  想要考吏员,必须是十所大学的毕业生。
  
  何夕制定的小学,中学,大学。大学毕业生考吏员。与大明士大夫一直想要的,科举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线。
  
  这个路线,并不是江南士大夫们所能接受的。
  
  是的。这些人在很多方面都是已经退让了。
  
  当然了,也算是不能不退让了。
  
  毕竟,南北之战的结果是摆在这里的。他们再抗争,难道能抵挡住大兵不成?
  
  但是取士之道,不仅仅代表着大明官方意识形态,也代表着未来士大夫子弟的上进之路。他们如果不抗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多兴旺的家族,都会变成寻常百姓家。
  
  世代簪缨之家,变成寻常门户,是无数人即便死也不愿意看见的。
  
  是他们不能不坚守的底线。甚至不惜为了这一件事情,在来一次江南之乱。
  
  甚至比洪武年间更加坚持,更加不容退让。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不开科举,但是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用人大多都是文官士大夫出身。所以,即便不用科举也是可以的。但是何夕用人,自成体系。
  
  如果现在退让,可以预见未来他们就更加不可能出现在朝廷之上。
  
  真是进一步,未必生。退一步一定死。
  
  于是,就有了南孔出面,反对仅仅建立十所高校。
  
  孔希路倒也没有想心思完全表露出来,要留有余地。
  
  他首先认为,大兴官学是好的。但是有很多名声远播的书院,排斥在朝廷官学体系之外,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名声赫赫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
  
  所以,请朝廷放开名额,多修建几座书院。
  
  他一连列出了十几个书院大名单。
  
  每一个都是名声赫赫的,出过很多大人物的书院。不过特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都是在南方,几乎全部在长江以南。
  
  不过,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南方的文风就是比北方强盛。
  
  用意也很明显。
  
  何夕之所以不想扩充大学,就是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否则也不会先建立师范大学。不就是为了培养老师,从而扩充学校数量。将来人才数量增多了。不用别人说,何夕自己就会扩充高校。
  
  但是而今一下子增加十几所所谓高校,人手根
  
  本不够,自然有大两的旧文人侧身其中。南方学校比例比北方高很多,很明显,将来选中的官员,南方人的机会就要比北方高太多了。
  
  只是这个意见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无他,洪武政权本质上,就是一个南方人政权。
  
  满朝文武权贵从来是南方人多而北方人少。历史上,南北榜案就很难说明问题了。
  
  即便而今,何夕与朱雄英从北边打了过来。但是真正权贵之中,南方人还是多。别的不说,瞿能,叶沈,梅殷他们都是淮人,看似是北人,但是他们更多时候,却是与南方人站在一起,并不能与山西河北的北方人共情。.z.
  
  北兵南下这个过程之中,自然有很多北方将领出人头地。甚至列席这一场会议之中。但是比起总量还是少。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很多事情说到底还是人多力量大。
  
  南北人口之差,前文已经说过了。南方人多,大明由是从北伐一统天下的,南方权贵多,也是很正常的问题。
  
  其次,孔希路提出保留科举与吏选并行不悖。不过,提高科举的难度。他认为,一个人才如果从底层培养起来。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到大学士,实在太耗费时间了。
  
  所以,要给一些人更多的机会,让有学问的人去考科举,可以直接做官。
  
  当然了,这里有学问的人,自然是他们家的子弟。
  
  而且孔希路还提出一件事情,认为朝廷应该设立一个标准。从而确定学问之上下,不能仅仅按照大学毕业来论证,毕竟大学之中,是很容易有隐私之事的。
  
  如此一来,很容易让人滥竽充数。
  
  以伤朝廷用人之明。
  
  但是此言一出,不等何夕说话。张宗德就首先坐不住了。厉声呵斥道:「孔先生是什么意思?是在质疑我等治学之能?还是质疑我等用意偏私,这话还请说清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