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取得大功绩,足可称王!也令脱脱头疼! (第2/2页)
郭子兴说到这里就问着朱元璋:“你这个收为承祧的爱侄,居然有这么厉害的本事,你为何就没给咱说过,若咱早知道,不会让他只是在神机营当指挥使!”
郭子兴明显已经不只是后悔放章诚出去,也后悔放朱文正出去了。
“父帅容禀。”
“元璋也不知道犬子有如此本事。”
“如今想来,应该是章先生教导有方,犬子来投元璋后,元璋就让他拜了章先生为师。”
朱元璋这时解释起来。
他是真不知道自己大侄子会这么优秀!
郭子兴点了点头,很是意味深长地说道:
“又是这個章先生!”
“他难道真的比咱们想象的还要不简单?连他的学生都跟着表现的这么好!”
郭子兴现在越发后悔放章诚离开滁州城。
但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
郭子兴只是有些担忧地问道:“你们说,章先生据有集庆后会不会就干脆自立为王,不再以咱为首了?”
众人皆因此拧眉思索起来。
“父帅,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普天之下,若有机会,谁不想称王?”
郭天爵这时回了一句,且拱手道:“如若章先生真的要背叛父帅,直接称王,那国瑞就是促成此事的罪魁祸首,是他放走了章先生!”
郭天爵说后就瞪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不得不辩解道:“父帅,我也没想到章先生会如此厉害,更没想到他会有一天攻下集庆城啊!”
随后。
朱元璋又道:“但父帅请放心,以元璋看,以章先生的睿智,不久后,他就当会放弃集庆城。”
“是吗?”
郭子兴因而问了这么一句。
“父帅您想,章先生能取得集庆城并非实力所至,而是趁机巧取,故章先生即便一时取有集庆,也不能长期占有,长期占有反而不利,只会给大举回去的元兵一个围而歼之的机会。”
朱元璋说道。
郭子兴想了想后,道:“元璋说的是。”
说着。
郭子兴就抬手指着郭天爵道:“你这孽子,还有心思在这里趁机排挤元璋,也不想想,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舅父,还有李善长、冯国用,以及章先生,他们都在外面建功立业,你们还不想着出去,怎么就真想着人家因为你们是咱郭子兴的儿子就会认你们为主吗?!”
郭子兴现在对自己两儿子是真的失望,也真的担心自己这两儿子再待在城内,只会在军中的威望变得连李善长、冯国用这些新附人物都不如!
所以,郭子兴现在很严厉地指责起自己儿子们来。
“父帅息怒!”
“天爵知错了!”
郭天爵这时忙惶恐不安地回了一句。
郭天叙也跟着咬牙说道:“父帅说的是,郭家的基业不能只靠他人去挣,儿子愿意领兵出去,也以章先生的十六字诀方略为纲,去开创一片基业来。”
“很好!”
“伱是当哥的,就该这样!”
郭子兴点了点头,说着就看向邵荣道:“邵荣也带兵出去。”
郭子兴接着又看向郭天禄:“还有天禄!”
接着。
郭子兴又看向了朱元璋,想了想后,笑道:
“元璋就不必出去了,城内监察诸政,离不开你,军械厂也由你先监管起来,天禄出去后,交给别人,咱也不放心。”
朱元璋有些失落地称了一声是。
而郭子兴则看向郭天叙、郭天禄、邵荣说:
“你们出去后,也要打出光彩来!认真领会章先生的方略,不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是!”
看见出去的人发展的那么好,尤其是在得知章诚部拿下集庆后,郭子兴现在也是真的着急了。
他不希望将来,他还得屈居于章诚之下。
所以,他不得不派更多子弟亲信们出去发展。
郭天叙也是一样,他也担心随着出去的人立的战功越来越大,到那时,他所提防的将不只是朱元璋和郭天爵两个人,而是很多人,所以,他也就在郭子兴责备他和郭天爵后,选择了主动站出来。
而郭天叙出去后倒也表现的不错,没多久,就攻破了泗州。
邵荣则攻下了来安。
郭天禄则攻下了五河。
他们表现不错,皆跟初期元廷不知道义军有了更厉害的火器有关。
但无论如何,在至正十四年的年底,整个河南江北行省一带的义军,可谓是四处开花,直接让这一带乱成了一锅粥。
元廷这边。
在高邮指挥对张士诚决战的脱脱,对此感到颇为头疼,而道:
“怎么突然之间,就多出这么多妖贼!眼下,更是连集庆都陷落敌手。”
参议龚伯遂则对脱脱说:“据报,皆是从滁州出去的妖贼,这些妖贼,趁着我大军合剿高邮、六合之敌,无暇西顾才这么猖獗,且待明年春暖花开时,必能一一清剿,所以,丞相不必太担心。”
脱脱点了点头:“滁州贼有高人!所以,滁州贼不能因为天寒就留到明年,以免其逃窜,让和州的也先帖木儿不必撤兵救集庆,不要怕天寒,务必在年前尽快平复滁州,将滁州内男女老少一个不留!以免有厉害的妖贼潜逃出去!”
“是!”
此时的滁州城内,郭子兴和朱元璋等都还不知道会有大股元兵将来,而他们现在正为粮荒的事发愁。
不过,让朱元璋欣喜的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来投奔了他。
这让因为不能领兵出征创立功绩而心情失落的朱元璋略得一丝慰籍。
朱元璋为此还给保儿取了个书名为文忠。
而因为这一世,朱元璋侄子朱文正提前出现,朱元璋便没再给李文忠改姓,让其跟自己姓。
但朱元璋则在欣喜于又有亲人来投之于,也不得不感叹说:“可惜章先生在外,不然,文忠也能像文正一样学到真学问。”
“舅父,章先生是谁?”
李文忠好奇地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