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靖难攻略 > 第220章 出兵削藩

第220章 出兵削藩

  第220章 出兵削藩 (第2/2页)
  
  由于马船都被朱高煦调去了黑水城,因此他们只能步行北上。
  
  在刘武等人看来,吉林城瞬间变得空虚了起来,如果不是这支兵马还未走远,随时可以调回,他们都想趁着这个机会对朱高煦动手。
  
  不过即便如此,那文林郎也没能忍住。
  
  他在确定吉林城老卒调往北方肇州后便与朱高煦告别,高兴踏上了返回辽东的道路。
  
  没了押送粮食的牵绊,他率三千军民往辽东走时,只花了七天时间便返回了三万卫。
  
  得知他回来的消息,吴高与郑公智也将他召到了衙门内询问。
  
  “那五千兵马真的被调走了?你确定?”
  
  郑公智询问文林郎,吴高在一旁看着。
  
  “确定调走了,下官当时派人跟着,亲眼确定他们走出了四十余里后才敢带人南下。”
  
  “南下那日时,卑职又派一队塘骑去追寻,足足追了一百里都未见踪迹,如此下官才敢放心返回。”
  
  文林郎解释完,郑公智将目光投向吴高。
  
  说实话,对于他们的阴谋诡计,吴高没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朱高煦麾下军队的行军速度。
  
  “他们第一日行军多少里?是步行吗?”
  
  吴高询问,那文林郎与郑公智愣了愣,不知道吴高为什么要询问这种问题。
  
  “人皆牵挽马与乘马,第一日卯时出城,午时休整时便已经走出四十余里了。”
  
  文林郎虽然不懂,但还是说了大致的情况。
  
  只是他这情况一说出,对于知兵的吴高来说就头疼了。
  
  关于行军《汉书》曾有过记载,其中对步兵行军的情况阐述是“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时代变迁,由于畜力增加,明代行军速度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明初阶段。
  
  吴高节制三军的情况下,他可以保证辽东的车步每日行军六十里扎营食宿,昼夜兼程的话可以达到一百里左右。
  
  只是眼下根据文林郎的描述,朱高煦麾下兵马为马步兵,仅三个时辰便行军四十余里,也就是说每日起码能达到八九十里的行军速度,昼夜的话恐怕能达到一百二十余里,甚至一百五十里。
  
  就这份行军速度,一旦不了解渤海军的人与之交战,很容易就会被打出突袭。
  
  想到这里,吴高只觉得这事情更加棘手了。
  
  他本就不赞同对朱高煦武力削藩,眼下朱高煦麾下马步兵都能达到如此行军速度,更别提骑兵了。
  
  单拿去年在兀良哈秃城出现的那三千骑兵来说,如果自己要出关与之交战,恐怕不一定能战胜他。
  
  “郑御史,老夫建议还是暂缓对渤海的削藩之举。”
  
  吴高谨慎,他很清楚出关一旦失败,那辽东将毫无抵抗,所以规劝郑公智。
  
  然而对于他的规劝,郑公智却十分不喜:“渤海行军虽快,但我军占大义而渤海占不义,若是拖下去,渤海从其余地方穿插进入辽东,那才是灾祸之举。”
  
  郑公智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这是齐泰的见解。
  
  齐泰认为仅凭辽东都司不到四万人的战兵是很难守住漫长边道的,因此必须主动出击,哪怕交战也要放在长春所和吉林城,避免战火点燃辽东。
  
  齐泰的想法是好的,可他对渤海军并不了解,甚至吴高也是一样。
  
  今日只是从文林郎口中稍微了解了渤海的行军速度,吴高便知道不能出关与朱高煦交战,因此他对郑公智规劝道:“老夫实话与郑御史说了吧……”
  
  “辽东都司有骑兵四千,车步一万二,步卒两万三,论起行军速度,骑兵仅能做到每日行军一百二十里,车步兵八十里,步卒七十里。”
  
  “眼下渤海据老夫所知,有骑兵三千,马步兵起码五千,剩下的八千之中兴许还有马步兵,也可能有车步。”
  
  “单凭眼下五千马步兵三个时辰行军四十余里,并且配有挽马、乘马的情况来看,他们行军只落下我骑兵一些,却比我车步与步卒快出一半乃至倍数。”
  
  “老夫若是领兵出关,很容易在那长春所一带遭遇突袭,一旦遭遇突袭,辽东全境危矣。”
  
  吴高苦口婆心的分析着双方实力差距,可对于郑公智来说,他本就是黄子澄与方孝孺的人,眼下已经听从了齐泰的建议,但吴高却依旧阻碍自己,他心里自然不舒服,因此沉声道:
  
  “眼下我军身站大义,若是江阴侯不敢打,那便换刘都督前来吧!”
  
  “郑御史,您听懂了吗?”吴高也来了火气,他说了半天的双方差距,这郑公智居然听不懂。
  
  要知道朱元璋钦定过明代文人科举要考骑射与技击与兵论,虽然不是主科,但起码能培养出一个拥有基础兵家学识的文官。
  
  可眼下,自己说了半天,这郑公智却无动于衷,却还要自己强行出兵。
  
  其实吴高并不知道,郑公智为方孝孺弟子,虽然在技击与骑射不落他人,但却不喜欢兵论,所以自然不知道两军一快一慢的差距。
  
  “本御史也再说一遍,请江阴侯点齐兵马,即日出兵!”
  
  郑公智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命令吴高,吴高牙关咬紧,可面对郑公智却无可奈何,最后他只能冷哼一声:“此事我会上疏给齐兵部,但我也会出兵,只是削藩成否,那罪责在郑御史不在我。”
  
  对于齐泰,吴高还是可以信任的,毕竟齐泰督管了那么多年的后勤,自然知道行军速度快慢对于带兵打仗的重要性。
  
  因此只要奏疏交上去,吴高相信自己应该无碍,倒是郑公智恐怕要被弹劾下狱了。
  
  “不劳江阴侯费心!”看着吴高撕破脸皮,郑公智也冷哼一声,带着文林郎离开了三万卫衙门。
  
  二人刚走,一个同样四旬出头的将领便从衙门外走了进来。
  
  他看到吴高那不好看的脸色,当即便知道了吴高恐怕与郑公智起了冲突,因此询问道:“怎么了?”
  
  “那郑公智要我强行出关,我不愿意,他便拿陛下来压我。”见到来人吴高也宽松了一口气,讲出了自己的难处。
  
  此人是长兴侯耿炳文次子耿瓛(huán),跟随耿炳文从军二十余年,刘真调来时,他也被调来辽东担任,官职为都督佥事。
  
  “为何不能出兵?”耿瓛还不知道情况,因此询问。
  
  见状,吴高便与他说了渤海军的行军速度一事,听后的耿瓛脸色也渐渐凝重,附和道:“你说得对,确实不能出关去。”
  
  “若是渤海只有这五千马步兵还好说,若是再多些,恐怕我大军出关,难以返回。”
  
  “只是现在不得不出关了。”吴高气愤,同时叹了一口气。
  
  耿瓛见状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附和道:“我也与你一同写奏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能知道渤海与其它诸藩不同。”
  
  “只是这出关,你准备怎么走?”
  
  “只有快人一步先抵达长春所,随后控制长春所的那一千军户,进而再北上等待那郑公智成败。”
  
  “若是其失败,你我佯装救援,随后撤走便可,决不能与渤海郡王在关外交手。”
  
  “确实!”耿瓛赞同道:“关外地形你我虽熟悉,但自然熟悉不过渤海郡王。”
  
  “眼下他军快而我慢,若是还在关外交手,恐有失。”
  
  吴高点头,说出自己准备应对郑公智削藩失败的谋划:“若是郑公智失败,我退回三万卫死守,同时向大宁求援,你前往辽南,战事若不顺,你即可焚毁辽南粮食,切不可让渤海郡王得到。”
  
  “还未打,你便言败,这不是你的性格。”耿瓛听着吴高的话,心里有些不服气。
  
  “虽然不应该如此,可我……”吴高叹气摇摇头,他总感觉朱高煦的手段不止是行军速度快。
  
  他回忆了当初在兀良哈秃城时朱高煦见面的情况,现在仔细回想,当时他似乎就有些不对劲,常常观察各军兵马。
  
  此外,他与燕王的关系,在某些日子中也有些僵硬,难不成……
  
  吴高谨慎多智,正因如此他现在回想到兀良哈秃城时的情况时,只觉得当时朱高煦兴许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如果他真的知道,那恐怕他储备的粮食会比自己预估的还要多。
  
  辽东虽然军堡遍地,比关内城池稳固,但说到底辽东无法自给自足,一旦朱高煦突入辽东腹地,那军户们就无法正常耕种,除了辽南四卫与辽东诸卫,其余辽沈及三万卫都将在朱高煦马蹄之下。
  
  自己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哪怕守不住辽东,也要教他讨不了便宜。
  
  辽南的粮食,要么运走要么焚毁,总之决不能留给朱高煦。
  
  一旦没了粮食这后顾之忧,那他就更难对付了。
  
  吴高缓缓抬起头,看向了那晴朗的天气。
  
  “希望那郑公智能成功吧……”
  
  《明世宗实录》:“四月末,高与瓛谋事,言上不可与为敌也,故当死守,勿与公智谋。”
  
  《渤海纪事本末》:“四月,上调兵肇州北巡,公智与高谋曰‘吉林空虚,此为削藩之机也’,翌日遂出兵三万。”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