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南北分卷 (第2/2页)
“臣以为,理当南卷一百八十位,北卷九十位,中卷三十位。”
“臣附议,亦或者增加名额给南卷,或者将广东、湖广拨给中卷。”
“臣附议……”
朱高煦一开口,群臣便争先恐后的开口要求对南卷增加名额。
他们之所以没有反对三卷分考,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朱高煦的底线,不然没有必要提出三卷分考这种政策。
换而言之,政策必须执行,但内容可以商量。
这里的内容,就是各省分配名额,以及各省归属哪一卷的范畴。
为此他们提出了三种想法,不过不管怎么提,始终是南卷占总名额六成,北卷三成,中卷一成。
这种占比与洪武年间科举结果差不多,除了动了手脚的洪武三十年那场科举外,其余都是这个占比。
维持这个占比,南卷各省的利益才不会受损。
“陛下觉得如何?”
朱高煦见群臣的底线已经露出来,便转身向朱棣作揖,并演戏道:“儿臣觉得还是维持原策比较好。”
“这个……”朱棣沉吟一声,群臣纷纷看着他们,尽管知道他们是在演戏,却还是不得不配合。
“南卷人口确实太多,不如定进士额为三百二十位,北卷和中卷不变,南卷一百七十位如何?”
朱棣一开口,便让双方各退一步,南卷占比五成五,其余北卷和中卷四成五。
“陛下,臣觉得可以提升至三百五十位,南卷占二百位,北卷与中卷不变。”
解缙作揖开口,显然他们的底线就是六成。
见状,朱棣也与朱高煦交换了眼神,随后才缓缓开口道:“既然这样,那就定科举三百五十位,南卷二百位,北卷一百二十位,中卷三十位。”
“陛下圣明——”
群臣唱礼,朱高煦见状也眼神示意了鸿胪寺卿。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鸿胪寺卿一声唱礼,可庙堂之上群臣无动于衷。
“散朝……”
最终,伴随着鸿胪寺卿的唱礼声,永乐二年的第一场朝会宣告结束。
朱棣与朱高煦率先离开了奉天殿,在后殿更换冕服为常服后,父子二人没有休息的时间,各自乘坐步舆便前往了武英殿。
道路上,朱棣示意车舆慢些,与朱高煦车舆并行同时开口道:
“下西洋的商货和征讨安南的粮草都处理的如何了?”
“都已经准备妥当,只等过几日船队开拔南下便能运抵钦州。”
朱高煦回应的同时,便看到了穿着冕服前往武英殿的黔国公沐春等人。
两支队伍擦肩而过,沐春等人纷纷停下脚步,对车舆行礼。
待朱高煦他们离开,他们才抓紧跟上。
一刻钟后,等他们赶到武英殿,朱高煦和朱棣已经令人将沙盘抬到了正殿,并为众人准备了桌椅板凳。
沐春、杨展、郑和、王瑄、孟瑛、张辅、瞿能、何福、顾成等熟悉或不熟悉的面孔出现。
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商讨永乐二年的一场大事。
在他们舒缓几口气后,朱棣便坐在金台上,目光看向了朱高煦。
朱高煦心领神会,上前用教条指着安南道:“半个月前,安南遗臣裴伯耆到京城,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请求朝廷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对他,陛下已经给予回应,那就是朝廷将会在入冬出兵,并在平定安南过后,在民间搜寻陈氏后人,拥立其为安南国主。”
历史没有出现太大的差错,安南大臣裴伯耆带着数十名遗臣来到京城求援。
借此机会,朱棣也趁机演了一场戏,承诺如果拿下安南,找到陈氏子孙,便立其为国主。
这么做,无非就是想要拉拢安南遗民和遗臣罢了,等真正拿下安南,到时候绝不会出现所谓的陈氏子孙,安南只会变成大明的交趾行省。
朱高煦的心思,站在殿内的诸将皆知,因此他们等待朱高煦继续说下去。
对此,朱高煦也开口说道:“有火器在手,我对诸位是否能拿下安南不存在怀疑,我在意的是拿下安南后该如何治理。”
“云南离不开黔国公和宁远伯(何福),贵州也离不开镇远伯(顾成),川南更是离不开建昌伯(瞿能)你们。”
“因此在拿下安南后,诸位可以撤军返回各自驻地,留傅让、张辅、孟瑛、林粟、张纯五人及其麾下三万兵马镇守安南。”
“年末朝廷会从江南募胥吏三千前往安南,协助傅让留守。”
“不过只是如此,还无法做到彻底的掌控安南,因此还需要迁徙百姓进入安南。”
“户部届时会在福建、广州招募百姓迁徙安南,迁徙者每人赐田二十亩。”
“这个消息,诸位南下之后可以提前宣传,让有意的百姓做足准备,同时也要记得在安南剿灭胡氏等贼后,将田地留下交给朝廷分配。”
朱高煦交代完征战和征战后的事情,随后便将目光放到了沐春身上:“眼下西南诸多土司集结兵马几何?”
“约有四万六千余人。”沐春作揖回答,朱高煦听后满意。
“下西洋的船队会在拿下安南南部后转为运粮船,这次南下携带粮草便多达六十万石,加上广州、昆明、钦州储存的八十万石,足够这次近十三万大军及二十万民夫消耗六个月。”
“六个月的时间,起码要拿下升龙府,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来供给大军才能长久。”
“是!”沐春等人作揖应下,朱高煦见状也就不再多说什么,转身看向了金台之上的朱棣。
朱棣见他说完了,自己心里却没什么想说的,因此跟着附和一句:“按照太子说的办就是。”
“是……”沐春等人作揖,而后便与朱高煦讨论起了征讨安南可能遇到的一些事情。
对此,朱高煦只是隐晦的与沐春等人交流,希望让土司兵马负责扫尾和清理战场外围的任务。
上次讨论安南时,沐春就得知了朱高煦对安南的态度,因此对于他这些隐晦的提醒,沐春也点头表示知道了,不过对一些细节处他还是询问道:
“土兵军纪不堪,若是让其攻城,恐怕会致使城池破败,而且士绅财富多在城中,这……”
“城池可以土兵与官兵并进,收拾乡野残寇则以土兵为主。”朱高煦给出准确答案,这让沐春松了一口气。
“此战所获除田地耕牛外,一成归将领,四成归参战兵卒,剩余五成留存地方,等待朝廷官员接收。”
朱高煦补充了一句,沐春闻言便作揖:“既然如此,那臣便没有问题了。”
“好,你们回都督府后仔细商讨一下吧,郑和、杨展和王瑄留下就行。”朱高煦目光投向郑和三人。
见状,沐春等人纷纷作揖唱礼,从武英殿中走出。
待他们离开后,沙盘被更换为南洋沙盘,兴致来了的朱棣也走下了金台。
他背着手绕着南洋沙盘转圈,但却没有提及南洋,而是将目光放到了小琉球上。
“上次朕就想询问,这小琉球上没有什么金银矿产吗?”
朱棣询问起了台湾的情况,朱高煦闻言指着台湾岛:“金、银、铜、铁都有,不过登陆这里最好走的航道是从宁波一路南下。”
“福建海峡虽然看着不宽,但并不适合横穿,而且岛上情况也不太好,容易染上疟疾,可以作为西南充实后的流放之所。”
“可以开垦荒地吗?”朱棣询问朱高煦,毕竟沙盘上的台湾西侧还算平坦。
“可以是可以,但需要兴修水利。”
朱高煦指着台湾西侧说道:“此岛主要由南部平原和中北部的平原组成,虽然可以开垦,但需要的水利建设难度太高,没有十几万人力和十几年的投入,恐怕很难得到收益。”
“那为何不从安南流放人口来充实此地?”朱棣突然开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反倒顿了顿,被他说愣住了。
“反正那安南的不少土人伱也不愿意留下,那不如送到这里,驻兵千余就能管控十数万人,兴许能开垦不少田地。”
朱棣兴致勃勃的说着,朱高煦想了想也觉得可行,不过这支出太大了。
台南平原之所以变得土地肥沃,耕种轻松,原因在于日占时期修建的嘉南大圳和乌山头水库。
嘉南大圳还好说,靠着人力也能修建,但乌山头水库想要修建起来就太困难了。
这座水库修成时已经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了,可即便如此它依旧是东南亚第一大水库。
这样的技术,不是如今的大明能达到的。
如果真的要修,只能迁徙更多的人口,在上游围追堵截,抓住旱季修建大坝,难度太大还容易失败。
想到这里,朱高煦摇摇头:“难度太大,如今国库勉强能够收支平衡,拿下安南后还要投入多年才能有所产出,如果再加上小琉球,那恐怕……”
“俺只是说说,你记住便是,日后等你即了这大位再弄也不迟。”
朱棣摸了摸胡子,随后看向郑和他们:“好了,你先与他们说说正事吧。”
“好”朱高煦颔首,转头与郑和他们。
面对他们的目光,朱高煦将用教条在福建、广东、安南画出了一条路线。
《明太宗实录》:“二年正旦,上设南北中卷,进士三百五十位定额,自甲申科始,南卷占十之六,北卷十之三,中卷十之一。”
《明太宗实录》:“二年初,安南遗臣裴伯耆抵南京,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奏请朝廷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
“上闻怒:“安南为天朝之臣属,胡氏逆贼弑主篡位,当兴兵讨之。”遂发兵五十万征讨胡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