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着手北方 (第1/2页)
“噼里啪啦——”
“轰轰轰!”
又是一年过去,当永乐八年正旦节到来,整个大明都陷入了欢庆新春的氛围中。
南京城的礼炮作响,而大朝会也如期举行。
群臣百官并不知道此刻的郑和带兵攻破锡兰国都,生擒其国主,只是一如往常的作揖唱礼。
金台之上,朱棣与朱高煦身穿冕服,一个坐着,一个站着。
冕旒遮蔽了他们的五官,让人看不清楚他们的表情,难以揣测。
“陛下,臣户部尚书郭资,有事启奏……”
“准”
朱棣开口回应,户部尚书郭资见状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汇报工作。
“去岁,朝廷岁入田赋三千五百万石,布帛十二万五千六百匹,丝绵五十二万余斤,绵花绒四十万余斤。”
“金三万五千两整,银八十九万五千余两,铜一百九十五余万贯。”
“杂项、商税、矿课、盐引、茶引折色二百三十万余贯,各项丝绢棉布折色一百五十六万七千余贯。”
“经户部计算,去岁入粮三千五百万石,其它各类折色岁入七百余九万六千余贯。”
“去岁支出三千九百六十余万石,钱八百二十五万贯,取旧库四百六十余万石,钱一百一十五万四千余贯。”
“去岁天下户数一千四百三十四万七百五十五,口数七千二百四十六万九千四百二十七。”
“去岁天下田亩数为五百四十六万七千九百一十九顷三十二亩六分。”
在郭资的汇报下,永乐七年无疑又是吃老朱老本的一年。
尽管大家对这都没有意见,不过总是吃老底总归不是什么好事。
“旧库现在还有多少钱粮?”朱高煦询问起了郭资。
“尚有粮两千四百余万石,钱三百余万贯,钞七百余万贯。”
郭资如实回答,朱高煦闻言颔首之余,也不由将目光放到了朱棣身上。
朱棣感受到朱高煦的目光,也知道是自己开口的时候了,因此他开口道:
“新朝七年时间,使天下耕地增加一百四十余万顷,而税粮不过增加了四百万石。”
“今岁税粮定额三千五百万石,新增加的五百万石,分别划给安南二百五十万,辽东各一百万,贵州、四川、河南各五十万。”
朱棣的定额规划倒是没有人反对,因为群臣都知道,过去几年无疑是辽东、四川、河南三省受惠的时期。
至于安南和贵州,这两个新设立的省份,前者已经逐渐安定,可以将税粮纳入朝廷之中,后者也是同样道理。
几日前,沐春已经捣灭思州城,田琛被俘,现在沐春兵锋向北转进印江,准备将田宗鼎也给收拾。
在沐春的兵锋下,以及四面八方明军的包围下,宋氏、安氏这两個土司开始接受改土归流,而朱棣给他们的待遇也不差,正一品的散阶和武勋待遇,外加迁移成都府,赐庄田万亩。
尽管说贵州的田地丈量和登籍造册还没有开展,不过就眼下来看,贵州耕地数量不太可能低于一千万,口数也不会低于四百万。
四大土司被剿灭后,沐春还需要和李景隆配合剿灭、招抚黔南地区的诸蛮夷。
相比较贵州四大土司,这些小鬼才是难缠的角色。
黔南地形复杂,要剿灭他们无疑是一个长期工作。
“如今播州、思州、思南、水西、水东等地土司大多接受招抚,贵州三司也可以着手设立了。”
“传俺的旨意,将播州分为遵义府、平越府,将思州与思南拆分为思州府、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镇远府、黎平府、新化府,将水东水西拆分为毕节府、威宁府、盘州府、贵阳府。”
“黔南之地,为虽然还没改土归流,但也先设下普安府、安顺府、都匀府。”
“设贵州三司,设贵州十六府,另外六部商讨设置七十二县。”
“贵州三司设立后,立即迁徙山中之民前往四川眉州、潼川、嘉定、保宁等地,由朝廷分发口粮、农具,派遣里长与粮长,带领他们开垦荒地,自给自足。”
“四川、贵州田赋粮自留,湖广田赋粮调派四川。”
“北直隶、河南、山西、贵州四地即日起执行新政。”
朱棣说出了对贵州的一系列政策,并宣布了北直隶四地执行新政的事情。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不过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众人还是忍不住的深吸了一口气。
新政推行已然势不可挡,群臣都通过旁敲侧击获得了今年毕业的新政学子人数。
二十四万六千四百三十二人,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目。
现在要推行新政的,不仅有皇帝和东宫太子,还有新政体系下的上百万学子。
要对抗上百万知识分子,这连皇帝都很难做到,就连朱高煦都是先从吉林城一步步巩固基础才能有自己的基本盘和群臣对抗,而群臣能不能拉出那么多学子与新政学子对抗?
他们可以拉出来,但他们拉出来的学子,又有几个人看得上粮长、里长、吏员等这些刀笔吏的工作?
儒学体系下的学子,目标都是参加科举,选中进士后平步青云。
他们会这么想,是因为他们的祖辈都是书香门第,而新政学子不会。
别说往前数三代,就是往前数七八代,新政学子的祖辈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
对于大部分儒学学子来说,家里又是供他们上私塾,又是重金为他们结交人脉,所耗费钱粮数百贯,而他们怎么可能去做一个年俸折色才二十贯的刀笔吏。
相较于他们,新政学子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对于他们来说,读书的成本并不大,除了书本费和口粮,其余都是朝廷支付的,而他们只要毕业达到标准,就能带领全家摆脱贫困。
儒学学子们看不上的刀笔吏那二十贯俸禄,却是大明九成九以上百姓需要在田地里辛苦三四年才能赚到的财富。
二十贯俸禄,以当下的米价都能买五十石米,是江南二十五亩田地的产出,是北方五六十亩耕地的产出。
“一人从吏,全家吃饱”这句民谚便是从永乐五年,官学学子开始大批毕业的情况下开始传出的。
以当下新政学子的毕业数量,任谁都清楚早毕业的人能早吃饱,毕竟吏员、教习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就单说今年毕业的学子数量,那足以填满四省的县镇教习、吏员,乡镇里长、粮长等全部岗位。
今年如此,那明年呢?后年呢?
随着时间渐渐过去,顶多五年时间,新政就会在大明全面推广,届时再毕业的学子数量不仅多,而且岗位还少。
现在的新政学子等同和铁饭碗挂钩,只要毕业就有岗位,可日后就不一样了。
新政学子们急,群臣比他们更急,因为新政在扩张的时候,儒学学子必然遭受挤压,因此礼部尚书李至刚忍不住走上前一步:
“陛下,臣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事启奏。”
“准!”
朱棣回应过后,李至刚连忙道:“臣以为,新政官学不过仅五年就学时间,能培养出的学子质量堪忧,如果仅凭毕业就能担任教习和胥吏,这未免有些太简单了。”
前些年的时候,官学学子担任胥吏没人反对,那是因为利益没有遭受侵犯,也没想到朝廷会以这种滚雪球的方式来推广官学。
现在他们反应过来了,如果继续放任朝廷继续下去,那江南儒学还真就没有活路了。
“相比较官学毕业的,眼下由地方担任的胥吏,恐怕才是真的简单。”
忽的,一道声音响起,不过这道声音却不是从朱高煦口中说出,而是站在百官前三排的一名官员。
见到这名官员,众人纷纷愣了愣,他们印象里并无这个人的记忆。
不过他们没有记忆很正常,因为这个人并不在京城走动,或者说这是他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到京城。
“户部右侍郎,韩州伯孙铖,见过陛下、殿下……”
当孙铖开始自我介绍,众人这才反应过来,一直在山东主持关外和山东新政的韩州伯孙铖居然就是眼前人。
孙铖的入京代表着什么,群臣不用耗费脑筋就能想到,无非就是代表官学的全面推广。
这么一想倒也正常,一口气对天南地北四个布政司进行新政推广,如果没有一个能臣坐镇,那的确很容易出岔子。
在刚才皇帝宣布这件事的时候,不少大臣就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没想到孙铖。
尽管孙铖也是靖难的渤海派功臣,并且受封伯爵,可他的存在感确实低的吓人。
如今他突然进入京城,群臣们不免心中升起一股焦虑感。
“孙铖,你初到京城,不明白大朝会礼制,今日突然出口,念在你不懂礼制,便不追究你了。”
“臣惭愧……”
朱高煦忽然开口,看样子是在训斥孙铖,但实际上是在为他解围,因为李至刚作为礼部尚书,已经准备用大朝会礼制来压倒孙铖了,但现在却被朱高煦打断,差点一口气没能上来。
“退下吧。”
朱棣开口示意,孙铖也识趣退回位置上。
在他退下的同时,五军都督府的张玉也主动站了出来作揖道:
“陛下,去岁天下有三百七十二个卫,两千八百二十个所,另有二百一十六个守御千户所。”
“天下军户数量为一百八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七,军屯田为八十二万六千顷,军屯籽粮二千三百七十二万五千余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