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靖难攻略 > 第422章 杀鸡儆猴

第422章 杀鸡儆猴

  第422章 杀鸡儆猴 (第1/2页)
  
  “砸!都给我砸了!”
  
  正月十四,在朱棣急忙北上准备北征的时候。
  
  江东常州、镇江、扬州一带的数千织工走上街头,包围税务司,准备将税务司打砸干净。
  
  “哔哔——”
  
  “我看谁活得不耐烦敢动手!”
  
  句容县衙前数十名兵卒闻哨声纷纷举枪,冷着脸对准了试图打砸的数百名织工。
  
  站在句容县衙前,一名百户官冷脸扫视众人,一时间许多织工纷纷犹豫起来。
  
  “动手,我看他们谁……”
  
  “啪!”
  
  一名身穿绸缎的富户还没说完,便被枪声击中肥胖的躯体,发出了哀嚎的猪叫声。
  
  “疼!疼死我了!我的腿!”
  
  那富户一下子瘫软在地上,而此刻句容县衙内的知县也走出了解了情况,当即与织工们叫嚷了起来。
  
  “诸位莫要着了这恶徒的道,朝廷推行新政,主要是向民营的机户收税,而非向织工加税。”
  
  “过往朝廷对江南赋税向来不高,全因为这些恶徒存在,才将本来几十斤的田赋推到上百斤。”
  
  “诸位若是担心没了这些恶机户便没了收入来源,大可放心。”
  
  “朝廷在江东六府各县都设立了机户衙门,民营织工可以找机户衙门支借织机,后再以绸缎、布匹还上!”
  
  句容知县拱手对数百织工解释,同时还向他们指明了机户衙门的位置。
  
  这数百织工本就害怕衙门前的数十名明军,眼下见到知县指点,便也不提打砸之事,纷纷向着远处的机户衙门走去。
  
  一场人为煽动的暴动,在明军的威慑和新政官员的解释下化作无形,而这样的场景还发生在江东其余四府各县。
  
  除了少数县衙因为明军驰援较慢,遭到了织工和农户的打砸,大部分暴动都被化解。
  
  “三十三个县,十九个县暴动,三个县成功,他们还真是大手笔。”
  
  春和殿内,朱高煦看着过去几日江东六府全面新政后的暴动情况,脸上表情不是生气,反而是高兴。
  
  “殿下,这么多暴动,还死了三十多个百姓,这值得高兴吗?”
  
  站在朱高煦身旁,郭琰为朱高煦揉了揉肩膀,疑惑询问着他。
  
  朱高煦听后却指点道:“暴动是正常的,朝廷的新政触及了当下许多民间机户的利益,他们自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煽动人群。”
  
  “不过我早就料到会如此,所以才调集六万兵马分散在江东六府。”
  
  “这波按压下去了,他们就再也起不来了。”
  
  “不仅如此,煽动这些事情的二百多個机户还给朝廷贡献了三万多架织机,以及价值八十多万贯的原料。”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次的事情就是朝廷杀鸡儆猴的开始。”
  
  “不管是谁,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但凡阻碍了朝廷政策的推行,都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三十几个织工死的确实冤屈,但他们打砸县衙却是事实。”
  
  朱高煦说罢,侧目看向不远处站着的亦失哈,指着奏疏道:“让地方县衙对这三十几个织工补偿二十贯钱,若是家中还有其它织工,便每户送一台织机。”
  
  “奴婢领教……”亦失哈应下,郭琰见状也将手从肩膀转移到了太阳穴一带揉捏。
  
  感受着那舒服的滋味,朱高煦也靠在椅子上说道:“爹倒是带着兵马北上了,等他回来,南直隶的新政估计也推行结束了。”
  
  “估计浙江和江西的新政推行他也不会干涉,他还真是……”
  
  朱高煦露出几分无奈,只想说朱棣这一世过得太滋润了。
  
  “殿下,户部尚书郭资求见。”
  
  殿门处,班值太监开口唱声,郭琰闻言松开了手,走到了不远处的屏风背后坐下。
  
  朱高煦倒不在意这些,只是颔首示意:“让他进来吧。”
  
  这个时候郭资到来,显然是带着新政推行成果到来的。
  
  江东六府就在京城脚下,从正月初七推行新政开始,六府各地便不断有《黄册》、《鱼鳞图册》的文书发至户部,户部也是连夜整理。
  
  七日时间虽然查不出很多东西,但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该注意到了。
  
  “臣户部尚书郭资,参见殿下……”
  
  “平身,赐座!”
  
  朱高煦一如既往的对来到春和殿的官员赐座,而郭资也带着三本文册呈交给了亦失哈,随后入座。
  
  亦失哈将三本文册放到了朱高煦案前,朱高煦正疑惑为什么会有三本文册,打开后便瞧见了其中内容。
  
  “殿下,这三本文册分别是江东六府县城口数,以及机户衙门支借织机情况,还有最后一侧便是西番乌斯藏、朵甘两地都司的齐民编户内容。”
  
  郭资的话,让朱高煦脸上笑容展露。
  
  在青藏高原进行齐民编户,这可是除了吐蕃王朝和后世以外,曾经元明清三朝都没做到的程度。
  
  蒙古的齐民编户比较松散,是让吐蕃各部自己汇报,因此不算其中。
  
  相较之下,大明的齐民编户就显得分量十足了。
  
  这次的齐民编户从侯显率军入藏开始,至今已经是第八年了。
  
  乌斯藏都司及朵甘都司在明军的巡查下,开始对曾经的那些千户、万户进行户数、口数清查,至今八年才查了个大概。
  
  朱高煦没有先看江南新政的口数和机户衙门的文册,而是打开了西番两都司的卫所内容情况。
  
  早年朱元璋对西番之地的规划,分别是乌斯藏、朵甘两个都指挥使司,以及陇答指挥使司。
  
  其次就是朵甘、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等宣尉使司。
  
  远招讨司朵甘思、朵甘陇答、朵甘丹、朵甘仓溏、朵甘川、磨儿勘等招讨司。
  
  沙儿可、乃竹、罗思端、别思麻等万户府。
  
  朵甘思、所剌宗、所孛里加、所长河西、所多八三孙、所加八、所兆日、纳竹、伦答、果由、沙里可哈忽的、孛里加思、撒里土儿、参卜郎、剌错牙、泄里坝、润则鲁孙等千户所。
  
  这套体系看似健全,实则繁杂。
  
  如今经过驻藏明军的齐民编户,西番之地被划为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朵甘都指挥使司。
  
  两个都指挥使司下辖十二个卫,以及直辖的二十一个千户所,一百五十六个百户所,合计军户十万三千二百五十七户,四十七万九千三十二口。
  
  当然,这里主要只统计了明军能控制到的驿道沿路部落,类似后世的阿里、拉达克和羌塘等地区则是没有统计。
  
  不过即便加上这些地方,整个青藏高原的西番百姓也不会超过七十万人。
  
  相比较吐蕃强盛时期的数百万人口,随着气温下降,青藏高原的环境也开始恶劣,人口开始不断减少。
  
  如今能有七十万人已经不错了,毕竟开始解放初期也不过才一百万出头。
  
  “殿下,侯显与李英、木土、刘昭四人都上疏认为马赋过重,请酌情减少,您看……”
  
  郭资面对朱高煦还是比较底气不足的,毕竟他是朱棣的人,而非朱高煦的人。
  
  “五户一马,并且还赠一百斤干茶,这还苛刻?”
  
  朱高煦闻言皱眉,要知道大明在西番的马赋,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税收,不如说是双方面的贸易。
  
  诚然一百斤干茶成本不过三四贯,而西番马匹若是运往内地则动辄七八甚至十余贯。
  
  但如果算上运送茶叶的运费,实际上一匹马大明也赚不了多少,况且西番之地征集的马匹基本都投入军队了。
  
  “茶叶固然好,但当下西番更缺的是粮食……”
  
  郭资小心翼翼的回答,并且继续道:“如果不是朝廷当初迁徙了朵甘等地的西番百姓前往四川屯垦放牧,恐怕当地早就怨声载道了。”
  
  “西番之地当下有多少亩耕地?”朱高煦询问,郭资也回答道:
  
  “朵甘及乌斯藏,合计不到二百四十万亩,产出则是每亩平均下来,只能产出青稞八斗,最少四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
  
  “不过朝廷每年还会以干茶在当地购买粮食,以此补给军粮,一年下来通常要买七八万石青稞。”
  
  郭资回答过后,朱高煦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随后才开口道:
  
  “你觉得,朝廷若是再迁徙西番人口前往四川,可以迁徙多少?”
  
  朱高煦还是想着老办法,即迁徙人口进入内地,以此让当地人均耕地产粮保持自给自足,同时还能供给军队一部分。
  
  “若是要迁徙,唯有迁徙那曲、陇卜、苏芒等地大约两卫七千户,二十七百户,约两万户的百姓。”
  
  “迁徙走他们后,可以让喇萨、三竹节、昌都、德格的牧民接手土地。”
  
  “不过这么一来,这西番之地便又少民十万,来年马赋最少降低两万匹。”
  
  “不用全部迁徙。”听到郭资的话,朱高煦打断道:
  
  “从那曲、陇卜、苏芒迁徙一万户进入四川龙安耕牧,再从喇萨、三竹节、昌都、德格等地边牧边迁,酌情迁徙一万户前往四川、云南。”
  
  “如此整体少两万户,地方上百姓可以立马接收当地的耕地来耕种,减少了荒地的时间。”
  
  “按照这样,这些地方百姓手中能多出不少耕地,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这两万户西番之民内迁后,如何招抚治理他们。”
  
  “四川有蹇义,云南有沐春,他们善于治理,我十分放心。”
  
  朱高煦与郭资这番讨论,立马让青藏高原人口下降了十万余。
  
  不过这不要紧,当下大明在青藏没有敌人,三十几万百姓养七千军队,负担并不是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