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靖难攻略 > 第474章 大明银行

第474章 大明银行

  第474章 大明银行 (第1/2页)
  
  “贺!”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时间一晃,两个月的时间悄然而逝。
  
  随着唱礼声响起,洪熙二年的正旦新春大朝会如期举行。
  
  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孔府的嫡系、旁系、姻亲等相关之人,凡是屁股不干净的,基本都被西厂与山东都司联手缉拿归案。
  
  文臣们除了不断上疏,似乎根本没有其它实质性阻止的举动。
  
  这样的动员能力,让朱高煦看得眼皮发酸。
  
  哪怕是汉文帝,也只能望尘莫及,其它皇帝更不用多说。
  
  由于朱高煦有旨意,因此各县除了机要的消息,其它消息都得提供给报社,由报社的主编来审核后刊登。
  
  如果现在大明与之相连的所有国家,并都将他们同化为汉人,那朱高煦宁愿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锅。
  
  “不过这么来看,西北铁路恐怕要变成甘肃铁路了,里程和造价也降低了吧?”
  
  “钱粮你不用担心,工期那么长,朝廷自己会想办法的,伱要做的就是把这三条铁路修建好。”
  
  “如今,国库及天下常平仓之中积存折色尚有三千余二十六万贯,另有不可动黄金四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二十七两六分四厘。”
  
  各地州府都需要为他们准备稀粥,以免他们饿死在半路。
  
  除了他们在迁徙,朱高煦也下令从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对云南、交趾、琉球府进行迁徙。
  
  国债的消息传出后,不少百姓都来到了银行询问,但也只限询问,鲜有人会购买。
  
  朱高煦斩钉截铁,郭资见状只能无奈退后。
  
  郭资的话让朱高煦颔首,要知道如今医院还没有彻底铺开,婴儿夭折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依旧达不到他的标准。
  
  朱高煦安抚了郭资,郭资见状便也起身作揖,忐忑不安的离开了乾清宫。
  
  朱高煦缓缓将孔府及其姻亲查抄所得缓缓念出,群臣沉默无言。
  
  大明抛弃交趾、大宁、旧港,基本都是因为财政问题。
  
  账房先生、跑堂伙计……这些岗位大多已经招满了人,而大明朝每年还有数十万学子不断毕业。
  
  他也不担心六军都督府日后要看户部脸色吃饭,毕竟户部收入的大头除了田赋外,来钱最快的就是海外的矿区。
  
  黄福忐忑看着朱高煦,朱高煦闻言却点头道:“还能接受,按照原定计划,算上河套的那段,三段铁路明年同时开工。”
  
  先是制定各地官员俸禄发往银行,官吏凭存折自行领取俸禄。
  
  “此事我意已决,不可再议!”
  
  类似云南这种可以开采金银铜矿的地方,就算打的头破血流也舍不得抛弃。
  
  没有苛捐杂税,加上官学、医院推广,大明的人口增长也算是进入了爆发期。
  
  六月,即便是酷日悬挂高空,但街头巷尾依旧有不少斜跨布包,拿着报纸不断吆喝的人。
  
  别的暂且不提,光是这份敛财的手段,历史上能与朱高煦一较高低的皇帝就几乎没有。
  
  他要的是循序渐进,只要有人买,只要这人得到了本金和利息,那国债这个雪球就会在民间越滚越大。
  
  “你派人去西南勘察,看看什么地方可以修铁路,绘图给我看看,两京铁路完工前绘制好就行。”
  
  “另外,此次所获耕地,尽数均分给山东、河南、淮北的百姓,也要登报刊行!”
  
  只是名声这种事情,随着年纪增长,朱高煦开始越来越不在乎了。
  
  朱高煦如果记得没错,朱元璋和朱棣赐给他们的赐田数量应该不超过十万亩,也就是说剩余耕地都是通过其它手段获得的。
  
  “陇山段的四百里铁路,以当下的技术,恐怕……”
  
  “现在因为银行刚刚出来,许多百姓还不了解,也不支持,就连朝廷自己人都在发俸禄后连忙将钱取出,拿回家存起来。”
  
  “朝廷从海外获取金银,又在国内以十税一收税,若是不惠利百姓,那何足以称天子,何足以称百姓为子民?”
  
  要知道老朱积攒了三十三年,也不过才给朱允炆留下不到四千万贯的钱粮布匹罢了,而永乐、洪熙十九年间用兵不断,居然能攒下七千多万贯,而且大部分都还是真金白银。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盯好工部那边的铁路建设。”
  
  “臣户部尚书郭资,有事起奏……”
  
  在朱高煦的准奏下,郭资站出来开始说起了去年的财政情况。
  
  “对于牵连的人,别以为致仕后就能躲过去。”
  
  朱高煦十分满意,在他看来,如此才是大明的真实人口情况。
  
  朱瞻壑还能待到二月中旬,二月中旬后,他便要乘车南下,随后换马车返回南京继续读书了。
  
  话语间,朱高煦对郭资继续道:“下个月我会开始刊登报纸,将朝廷将四百余万两黄金和一千多万两白银存入银行的事情公之于众。”
  
  如果黄金也能随意由户部支配,那国库的积存钱粮就在七千余万贯,这是何种概念?
  
  他这番话,让群臣心中紧张,不等他们试图上疏,朱高煦便继续开口下令:
  
  “下旨,剥夺孔彦缙衍圣公爵位,另没收查抄一切财货,另立孔庙。”
  
  其次就是在报纸上狂轰滥炸,让整个民间所能接收到的,都是大明银行的正面消息。
  
  “银行的运行成本是多少?”
  
  “这与你们无关,朝廷的水泥强度不够,钢筋技术也达不到,你们即便想要修建也有心无力,这是太学的事情。”
  
  一个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拒绝习惯带来的诱惑。
  
  “无涉事的孔府子弟迁徙贵州定居,涉事孔府子弟及官吏亲眷发往云南车里、陇川府。”
  
  被迁徙的对象,多为家中耕地数量不足的人家,凡是人均低于三亩的百姓,均被强制迁徙。
  
  正如当年朱高煦设想的一样,大明小学推广后,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短缺的人力岗位。
  
  只要朝廷控制好这个度,那便不存在支付不起利息这种事情。
  
  不过对于善于搞舆论的朱高煦来说,如何让银行走上正轨,没谁比他更清楚了。
  
  但凡这些矿区出点事情,户部恨不得让六军都督府插着翅膀飞到矿区去。
  
  “宅院别墅二百八十六座,田地二百四十三万六千四百二十七亩半,谷仓粮食七十七万六千四百二十七万石五十三斤二两。”
  
  这些地方如此,海外有矿区的地方也如此。
  
  “你不用太担心银行的事情,不出三年,我敢保证银行内最少有两千万贯的不动储蓄。”
  
  这次北征虽然没有遭遇什么敌人,但朱瞻壑确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故此对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开始上心了起来。
  
  在银行开业的同一天,各地报纸争先恐后报道了银行的规矩和政策,其中当地存,异地取的法子尽管很早就出现,但过往都是私人或商帮在做,第一次有朝廷参与其中。
  
  朱高煦目光扫视群臣,语气铿锵有力:“朕会查出来,朕一定会查出来!”
  
  在他们的视角来说,朱高煦这步棋确实不太好,甚至有些牵强。
  
  故此,商贾及百姓们并不知道朝廷的银行能否信任。
  
  历经十八年的政策推行,大明的人口增长了近一千三百万,以这个时代的夭折率来说,无疑值得歌颂。
  
  一时间,夏原吉等人心底百感交集,朱高煦则是将孔府的事情搁置:“好了,朝会继续吧!”
  
  话说到这里,朱高煦也满意道:
  
  “虽说不能联通关中,但能抵达凤翔也不错了。”
  
  尽管朱高煦将朱元璋时期的三十税一调整为十税一,但由于他大力整顿吏治,使得洪武年间的踢斛淋尖和各类隐藏杂税被彻底解决,故此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加重,反而减轻了许多。
  
  “一年差不多五十万贯。”郭资回应着朱高煦,朱高煦颔首道:
  
  虽说中原很早就开始有惠民和社会福利等政策,但从没有像朱高煦这种,持续投入百万贯以上的皇帝。
  
  “加上海外的白银和铜钱不断涌入,实际上民间已经开始从半实物半货币交易转向了完全的货币交易。”
  
  在他离开之后不久,工部的黄福便找上了门来。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也开口道:“只算生产并足月而活的,约一百六十万左右,剩余增长的,多是从云南改土归流中被登记造册的百姓。”
  
  朱高煦宣他入殿后,他便直接交上了一份地图与一本文册。
  
  “过去四个月,朝廷在地方上的两千四百家银行,除了官吏的俸禄开户,民间开户数量仅有二万六千四百三十七,存款五十八万六千余贯,但调动的比较频繁,每日调动规模在两万贯左右。”
  
  “只要两京铁路、东北铁路修通,那依托长江和恼温江,银行完全可以依托铁路和水路,实现两个月内运输任意一笔钱抵达两京十六布政司的各地银行。”
  
  “我早就猜到了,那从兰州通往哈密的这段可以修建吗?”
  
  “杂项、商税、矿课、关税、盐引、茶引折色一千二百二十七万余贯,各项丝绢棉布折色三百五十六万七千余贯。”
  
  孔府的财富积累确实很迅猛,嫡系与旁系和姻亲关系的二十几个家族,通过各种手段从洪武元年至今敛财如此。
  
  只要有人买报,他们便愿意为这些人读报。
  
  各地的报社,也开始以府、县扩散,许多县已经有了自己的报社和县报。
  
  当下六军都督府手中军屯田已经不足二百万亩,渐渐与财政脱钩,这也是朱高煦想看到的。
  
  尽管按照世界人口比例来说,大明的人口占据世界大概30%的数量,但这相比较朱高煦所设想的局面来说,这点人口还远远不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