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靖难攻略 > 第486章 欣欣向荣

第486章 欣欣向荣

  第486章 欣欣向荣 (第1/2页)
  
  “首要做的就是还是大力生产化肥,必须要让百姓们不说全部,起码高产区的百姓要能用上化肥。”
  
  “现在有了铁路,只要南方的粮食产量足够多,就能调集足够多的粮食前往北方,实现南粮北调的目标。”
  
  洪熙六年四月初,在朱瞻壑乘车南下前往云南的时候,朱高煦正漫步在北京城南的一块数千亩稻田之中,他的身后还跟着十余名身穿常服,好似农民的三旬青壮年。
  
  可以看得出,这片稻田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其它稻田,它们生长的比较粗壮,而田间也有不少正在播撒颗粒状的“农民”。
  
  这里是北京太学农业研究院的试验田,而接受实验的都是他们经过筛选培育弄出来的优良水稻。
  
  这些优良水稻经过培育后播种,并播撒了化肥厂生产的天然鸟粪化肥。
  
  在丰富的营养物质加成下,它们生长的状态喜人,产出也必然不会太低。
  
  “现在江南的化肥厂主要还是生产两种化肥,一种是鸟粪化肥,一种是骨粉草木灰化肥。”
  
  跟在朱高煦身后,负责农业研究的袁徵与朱高煦解释道:
  
  “前者每年经过蒸汽机调试,流水生产下,每年能产出十二万吨,后者由于开荒频繁,每年产出能达到三十万吨。”
  
  吃饱饭是第一步,而这第一步需要很久才能实现。
  
  他现在所想的,就是让粮食产量变高,同时增加足够多的副食品,让百姓能吃饱饭。
  
  朱高煦听完袁徵长篇大论的汇报后并不满足,他对袁徵说道:
  
  只有百姓能吃饱饭,大明朝才能长治久安,才能足够太平。
  
  生产力必须得到突破,才能不断延缓它降临的时间。
  
  喝粥能吃饱,吃饭吃肉也能吃饱,但这其中差别却是天差地别。
  
  “除此之外,民间的养殖场数量也不断增加,相较于永乐五年翻了一倍。”
  
  这种情况下,百姓的日子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大量中产阶级会在漫长的时间中随着人口增加而不断消亡。
  
  由于战乱,所以除宋以外,历朝历代开国时都是地广人稀的局面,人均口粮自然很多。
  
  袁徵苦口婆心的解释,朱高煦闻言却道:“百姓负担不起,朝廷就补贴,每斤降价也要卖出去。”
  
  届时要么就是开拓南洲,要么就是通过经济或迁徙手段来控制东洲。
  
  朱高煦见状停下了脚步,袁徵也开始阐述说道:“农业部对永乐五年和洪熙五年做出了大致的推断和记录。”
  
  “整体算下来,如果户部的人口情况没有出错,人均粮食是八百零二斤,油八斤四两,肉蛋奶平均二十斤。”
  
  这其中,不管是化肥还是蒸汽机、育种培优……这些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技术和手段。
  
  “陛下,想要在江南和湖广这些高产区推广,这点产量远远不够,但这已经达到朝廷的极限了。”
  
  他在做一件很激励人的事情,为了这件事情的成果,他可以抵抗住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诱惑……让大明的百姓吃饱饭!
  
  “说这些没有,说些实际的,有用的。”朱高煦不想听这些阿谀奉承的话。
  
  诚然,大明现在的百姓不存在说吃不饱饭的情况,但这是对比前朝,而非现在。
  
  正常来说,这种地广人稀的红利能吃八十年左右,超过了这八十年就会陷入土地兼并,亦或者说财富过于聚集顶端的经济陷阱。
  
  “朝廷北方的牧场有六十余万头肉牛,十二万头耕牛,肉牛每年能出栏五万余头,基本都往南方运输,耕牛能走出八千头向南方提供。”
  
  “此外,养猪……”
  
  “这……这……”袁徵显然没想到自家陛下会那么注重农业,于是咬牙道:
  
  “臣等一定会把化肥的成本给降下来,请陛下放心。”
  
  “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而且现有的人均口粮也有问题,因为你们没有去除喂养牲畜的饲料粮食。”
  
  “永乐五年,大明朝的主粮产量约六千万吨,油类产量约二十五万吨,肉蛋奶虽然无法统计全国,但根据南京、北京、成都、辽阳等地采集数据来说,大约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除此之外,红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产量达到四百六十余万吨。”
  
  大明的耕地开垦数量在眼下还能大大超过新增人口数量,但随着有效之土地的不断减少,这种情况终究会在未来某一天宣告结束。
  
  可以说,这种经济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后,降临的时间会来的晚一些,但它始终会来。
  
  “户部会每年拨出五十万两来扶持农业,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农学院的进步我看在眼里,兴许现在的进步比起洪武、永乐年间来说,百姓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但这还是不够。”
  
  “在提升亩产上,前者能稳定在20%,后者在14%上下。”
  
  袁徵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于是连忙从身后的博士手中接过文册。
  
  不过最为朱高煦所关注的,还是最基本的粮食问题。
  
  “况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亩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兴修水利是对农业的投资,化肥也是一样。”
  
  朱高煦想听到的,就是现在的大明农业有没有进步,或者进步多大。
  
  田埂上,朱高煦听着这些文人不喜欢听的东西,心里却升起不少自豪感。
  
  “经过十七年的新作物引进,牲畜选育,化肥推广,洪熙五年的主粮产量约七千四百万吨,油类得益于花生推广而增加八十三万吨,肉蛋奶根据两京铁路沿边采集数据,城镇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各类情况,实际上都有增长,其中新作物带来的新饲料开始用于喂养牲畜,加上合理的选育后,肉牛数量从永乐五年的全国官府衙门有记载的四百四十余万头,增加到了六百三十万头,公牛产肉量从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大明至今已经五十六年,经过朱高煦的一系列改革再分配,随着大量资源投入,成百上千万亩的荒地被不断开垦。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那亩产的肉牛和耕牛数量也会增加。”
  
  只是十七年时间,朱高煦就让大明百姓的口粮、肉蛋奶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随着铁路竣工,北方的肉蛋奶可以不断往南方运输,南方的粮食可以不断往北方运输。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设立东洲、北洲宣慰司,但这两个宣慰司能坚持多长时间他就不知道了。
  
  他有意迁徙人口前往当地,但现在大明更需要人口的是广袤的西南地区。
  
  唯有本土安稳,大明才有精力顾及海外。
  
  “化肥的推广你要上心,户部的银子等我回去就会让人拨发。”
  
  留下一句话,朱高煦便走出了试验田,乘坐马车向着紫禁城踏上归路。
  
  也在他向着紫禁城返回的时候,经历两月半时间赶路的朱瞻壑也终于进入了云南地界,并来到昆明府的汉王府。
  
  “瞻壑啊,你爹还真是放心你,这一路上没什么危险吧?”
  
  汉王府内,靡靡之音在承运殿传出,肥胖的朱高炽坐在自己的王座上,下面是朱瞻壑、朱瞻基及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朱瞻墡等年纪较大的王子。
  
  除了朱瞻基因为常年训练汉王府护卫而皮肤黢黑,其余几人都与朱高炽一样,白白胖胖。
  
  四十六岁的朱高炽已经生育十六子七女,不过由于大明的宗禄制度被朱高煦所更改,故此不管他生多少,朝廷拨发的钱就那么点,养不养得活是他的事情。
  
  对此,朱高炽也丝毫不担心,因为朱高煦给他拨了两座海外的铜矿,而这两座铜矿每年能产出六千贯,算上他的俸禄,完全足够养家。
  
  别说二十三个子女,就是二百三十个子女,他也能养的很好。
  
  当然,他的身体吃不吃得消就是另一回事了。
  
  想到这里,朱瞻壑观察了自家大伯,他整個人肥胖白皙,根本不像生活在云南的人。
  
  朱瞻壑一路从乌蒙府骑马来昆明府,所见到的云南百姓大多消瘦黢黑,但他们并非是吃不饱的消瘦,而是干活太多而带来的消瘦。
  
  根据朱瞻壑在中学学习到的知识,西番之地属于中洲水塔,而云南则是中南半岛的水塔。
  
  因为海拔高,所以紫外线强,容易被晒黑。
  
  原本朱瞻壑还不理解其中意思,但当他走进云南后,他这才知道紫外线强代表着什么。
  
  起码不过两日,他脸上便已经被晒脱皮了,无奈只能换乘马车。
  
  虽说晒脱皮的地方已经好了,但脸色却不免比之前黑上不少。
  
  “大伯看模样,似乎不喜欢出门?”
  
  朱瞻壑好奇看着白净的朱高炽,朱高炽也摆摆手道:“昆明府虽然平坦,但也有一些小丘陵,走起路来比较累,索性还是在家里,闲来无事散散步。”
  
  朱高炽的话,惹得朱瞻基一阵摇头,他父亲他太清楚,最大的运动估计就是跟舞女跳舞了。
  
  “还是要多走动走动才行。”朱瞻壑不知道朱高炽的运动是什么,但还是提醒道:
  
  “这次南下,不管是爷爷还是父亲、母亲,他们都让我来看看您。”
  
  “爷爷家宴的时候才说了,等我学习结束北上的时候,希望带上大伯、三叔你们两家一起北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