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穿在1977 > 第578章 房地产投资

第578章 房地产投资

  第578章 房地产投资 (第1/2页)
  
  第二天上午。
  
  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走在舷梯上,周亚丽对着陈凡笑道,“来了上海,这里总没有你的房子了吧。”
  
  陈凡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一笑,“有啊。不过你要是觉得住得不舒服,也可以继续住宾馆。锦江饭店不错,我在那里住过,楼下餐厅的菜也好吃。”
  
  “有?”
  
  周亚丽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他,“你在上海也有房子?”
  
  她张开双臂划了好大一个圆,“像京城那么大的?”
  
  住宾馆的话她提都没提,住宾馆哪有住老弟家里亲近,何况国内的宾馆又不像美国的酒店那么舒服。
  
  至于饭店的菜好吃,难道还有老弟做的好吃吗?
  
  陈凡摇摇头,笑道,“那没有,就是一栋小洋楼,不大,也就刚好够住。”
  
  周正东走下舷梯,让开路,转过身不解地看着他,“你工作和学习都在江南省城,可是房子却买在京城和上海,怎么不在省城买一套?”
  
  陈凡打了个手势,边往前走、边说道,“在京城和上海买房是因为机缘巧合,正好有房子卖,我又喜欢,就买了。至于省城的房子,目前还在规划设计,是单位宿舍区,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应该就可以入住了吧。”
  
  他笑着耸耸肩,“现在住单位招待所的房间,倒也方便,所以就没想着另外买。”
  
  学校的那间宿舍他已经退了,没办法,找的人太多,根本安静不下来。
  
  赵婉茹闻言不禁失笑,“你真的很适合去美国。可能在你看来,买这么多房子是为了方便、或者喜欢,但是这种行为在美国有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房地产投资’。”
  
  周正东也轻声笑道,“房地产投资在美国很火爆,也是我们周家生意的核心之一。当初刚到美国时趁着地价便宜囤了不少地,后来将靠近城市的一部分土地慢慢开发做住宅或商厦,有的租、有的卖,这么多年下来,已经超过了老本行贸易生意,利润也非常客观。”
  
  现在周家的生意范围很广,但是核心资产就三类,一个是早期趁经济危机地价便宜收购的农场和城区的地皮,再就是老本行贸易生意。
  
  农场还在持续经营,借着靠近大城市的便利,农产品根本不愁卖,在银行风险评估中都属于最顶级的优质资产。
  
  至于其他地皮,随着城市圈的扩大,加上周家也不缺钱,自然而然便介入房地产行业,城市边缘扩大到哪里,他们的房地产便开发到哪里,过得很滋润。
  
  最早的贸易业务反倒被超越,在家族资产中沦为第三序列。
  
  只不过随着周家融入美国社会,早期在国内简单的坐地开店模式,也转变成了现代化的贸易公司,并划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块,虽说与跨国巨头不能相比,却也实力不俗。
  
  别看现在周家只有一亿美元左右的资产,可只要不乱来,哪怕只是维持不变,这些资产在几十年后也能价值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
  
  在互联网崛起之前,亿万富翁的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
  
  谈到跟自家核心业务有关的内容,周正东自然感兴趣。
  
  说完之后,他又摇摇头,“可惜,国内是分房制度,房地产根本做不起来,要不然等你说的窗口期到来,我倒想进来试试。”
  
  陈凡在一旁轻轻点头,事实上我国的商业地产起步很早,从深圳开拍第一块商业地皮,到80年代下半期政府鼓励商品房的建设和销售。
  
  尤其是海南岛上的第一次炒房、炒地,让全国许多人都认识到房产的投资价值。
  
  可是房地产的真正崛起,还是在宣布结束福利分房政策之后。
  
  福利分房不结束,房地产业根本做不起来。
  
  赵婉茹却有不同意见,“正所谓‘长安居、大不易’,就算是分房,可是当供求关系紧张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经济变化。”
  
  她转头看着陈凡,笑道,“你在卢家湾和云湖的房子也就罢了,在京城和上海的房子,应该是值钱的。而且还有大幅升值的空间。”
  
  周正东缓缓点头,“有道理。”
  
  同时他也在想,要不要进来做几个小项目试试水?规模不大的话,应该不会赔钱。
  
  现在助理还在美国驻京城联络处收集资料,刚好去小本子的飞机是从京城出发、要在上海中转,等明天他坐飞机过来,与自己汇合之后,再把这个任务加上去。
  
  陈凡看了看两人,笑着摇头,“只是自住而已,房价是涨是跌,都没有关系。”
  
  周正东哑然失笑,“也对。”
  
  他是站在生意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外甥如果不想做房地产生意,确实住着房子就行,房价是涨是跌,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己感觉舒适就行。
  
  几人说说笑笑,很快便到了出站口,顺着人流往外走,陈凡扫了两眼,便看见一个青年办事员举着写有“周正东先生”的牌子,视线不断从出站的人群脸上扫过。
  
  在他身后,还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
  
  上前一问,果然是上海安排的陪同人员。
  
  寒暄过后,周正东说了要去外甥家里住,负责对接的陪同干部也没多说,直接同意。
  
  又不是第一次这样,还需要向上级汇报申请。就是可惜了一笔外汇房费。
  
  坐上轿车直奔番禺路,将他们送到地头,陪同干部又例行声明了一下出行纪律,也就是未经同意不许自己乱跑,如果要出去一定要他们的人陪同。
  
  然后留下联系方式,并约好下午两点来接他们、去看望那位仅剩的周家故交,便告辞离开。
  
  陈凡昨天往上海作协打过电话,请他们转告姜丽丽今天自己会回来,所以这时候家里应该有人在,要不然他没钥匙,只能翻墙进去。
  
  为什么不直接往纺院打电话?
  
  因为昨天是星期天啊,学校放假不上课,一般周末的时候,姜丽丽都在家里窝着,不在学校,自然没法接电话。
  
  想到这个,陈凡心里犯起了嘀咕,也不知道能不能找人给家里装一部电话?
  
  改开后上海的第一部私人电话,是JA区住宅公司一位离职职工申请安装的,他辞职之后做了个体户,门店开在宝山区罗店镇,主要业务是承接房屋装修公司和建筑公司的维修、安装辅助等工作。
  
  为了扩大生意,他在1983年5月,向罗店电话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安装费用300块,另外还有每个月20块钱的月租,分机号码自选388,很吉利。
  
  装了电话之后,业务量果然飞速提升,别人都爱找他合作,就因为他家有电话。
  
  当年他一个人的纳税额就占了整个罗店镇全部个体户的三分之一,由此拉开上海个体户争相装电话的热潮,电话局也是积极配合。
  
  而京城的私人电话要稍早一点,在1982年下半年,农丰里小区开通使用一部小交换机,100多户居民陆续用上了家用电话。
  
  (1984年4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不过这还是有单位作用在里面,真正靠个人安装的城市第一部私人电话已不可考,但是就在这篇报道发布后不久、1984年5月23日下午,一位农民来到市电话局营业室,掏出一张2000元的支票,申请给家里安装一部电话。
  
  营业员在给他开的收据上,写下了京城市第一个农民自费安装的电话号码:815059。
  
  这便是京城第一部农民私人电话,安装费用2000块。
  
  比上海贵多了。
  
  不过月租便宜点,只要4块钱。
  
  陈凡琢磨着,回头找谁问一下,看看能不能用私人名义申请,要是不行,就跟巴老商量商量,用单位名义拉一根线过来,等以后再转户头。
  
  没办法,到现在他还不适应写信,有事打电话多好,写信太慢了。
  
  可是要打电话,就只能去附近与电话局合作的小商店,这里的电话机也同时承担接电话的重任,有人打电话过来,负责人要将信息记录好,转交给相应的居民。
  
  这种模式从5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起源于京城,然后很快扩散到几个大城市。
  
  执行得怎么样且不说,至少在遇到一个好人的情况下,还是给附近居民提供了不少方便。
  
  当然,再怎么方便也不如家庭电话。
  
  陈凡脑子里算盘打得叮当响,却没耽误抬手按下门铃。
  
  不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轻快的跑步声,随着吱呀一声,小门被拉开,一张俏脸出现在面前,正是满脸微笑、眼里还放着光的姜丽丽。
  
  她一把抓住陈凡的手,眼睛眨也不眨,却已笑成两弯月牙,“你回来啦。”
  
  还没等她将陈凡拉进门,一个戴着奇怪的帽子(渔夫帽)、长得很漂亮的女生突然出现在陈凡身边,脑袋差点就搁他肩上,还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眼睛睁得大大的,“哇,好漂亮,老弟,这是你女朋友?”
  
  陈凡握着姜丽丽的手,先走进院子,对着刚走出大门的姜甜甜挥挥手,等老舅一家陆续进来,才干咳一声,“给你们介绍一下哈。”
  
  然后一本正经地指着周正东几人,“这位是我老舅,前几天特意从美国回来看我的。这是舅妈、这是表姐。”
  
  姜丽丽红着脸,赶紧鞠躬问候,“舅舅好、舅妈好、表姐好。”
  
  话音刚落,她便脑子一懵,我是不是叫太早了?现在是不是应该叫叔叔阿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