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古玩之金瞳鉴宝 > 第030章 三河刘的葫芦

第030章 三河刘的葫芦

  第030章 三河刘的葫芦 (第2/2页)
  
  摊子不大,不过两米左右,在一块黑木板上用粉笔写了五个工整的楷体大字:“三河刘葫芦。”
  
  沈愈看到这里,才注意到摊子上的葫芦其实是最多的,足有四五十个,手串与核桃数量不少,但面积只占了摊子很小的一部分。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枯瘦老者,上身穿一件带补丁的半截袖衬衫,裤子则是同样打着补丁的深青色西裤,脚上的黑色皮凉鞋许是因为年数太久明显有些褪色起皮。
  
  老者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生活有些拮据。
  
  不过嘛,这老人看起来瘦弱,但精神很好,嘴里哼着沈愈听不懂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等他唱累了,端起大号保温杯喝水时这才发现沈愈在看自己,二人四目相接,沈愈顿时露出一个礼貌的微笑,并先开口问好:“老先生您好啊。”
  
  老者只是稍稍点头以示回应,然后又自顾自的哼起了小曲,明显有些懒得搭理沈愈。
  
  沈愈尴尬的耸了耸肩,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估计是个脾气拧巴的倔老头。
  
  只是这位老人家敢挂“三河刘葫芦”的招牌,着实是有些不简单啊。
  
  葫芦器,又叫匏器。
  
  匏器中的匏[páo]字是古代人对葫芦的一个别称,匏最实用的地方就是从中间锯成两半做水瓢以及米瓢面瓢。
  
  匏器则可以理解成葫芦的一种深加工,将雕刻艺术运用到葫芦上让它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价值也大大增加。
  
  葫芦内养蝈蝈蛐蛐等鸣虫,是从明代巢端明开始的。
  
  这位老先生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
  
  明亡后,归隐山林种葫芦,然后在葫芦小的时候用一些样式精美的模具把葫芦合在里面,等葫芦长大了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状,就好似现在的四方形西瓜一般。
  
  等在藤上摘下葫芦再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制作,于是就有了各种最原始的匏器,后人也尊称巢端明为“匏尊”。
  
  到了清代,斗蛐蛐,斗蝈蝈流行了起来,后来更是逐渐发展成一项不论贫富,不论年长年幼都喜欢的休闲娱乐的方式,葫芦器也被归于古玩杂项中去。
  
  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养鸣虫的葫芦只是葫芦器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葫芦器都是养鸣虫的。
  
  随着葫芦器制作工艺的日渐精巧,到了康熙年间,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不但有各种葫芦,还有笼,罐,以及笔筒、花插、杯、碗等。
  
  等到了清代咸丰年间,靠近京城的三河出现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这位叫做刘显庭。
  
  他种出来的葫芦与别人的不一样,葫芦本身较松,但是表皮异常的结实,用行话说就是糠胎,瓷皮,可说是制作葫芦器的天生好材料。
  
  三河刘的葫芦除了外表好看外,在处理内瓤上更是有令人惊叹的技艺,蝈蝈进了三河刘制作的葫芦后,就好似住进大别墅一般,叫的是异常的欢快敞亮,比斗时的战斗力更是惊人,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胜者。
  
  蝈蝈,蛐蛐这些鸣虫的寿命极短,短则三五月,多则七八月就会自然死亡,有传说三河刘的葫芦可以让这些鸣虫在里面安稳过冬而战斗力不减。
  
  当然这是真是假沈愈也无从得知,因为三河刘的老葫芦在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
  
  可以这么说,三河刘的蝈蝈葫芦在喜欢斗蝈蝈的人眼中就是奇珍异宝般的存在。
  
  只是受制于品种与种植技术的原因,三河刘种的葫芦产量很低,每年的成品葫芦多了不过数百个,少了仅仅有两三百个。
  
  而制作葫芦器并不是说做一个就成一个,还有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耗,据说三河刘的成品蝈蝈葫芦每年也不过数十个。
  
  一年上百个就算多的。
  
  这样一来,三河刘的葫芦根本不够那些买家的需求,所以在清代时三河刘的葫芦就贵的出奇,往往要数百两银子一个。
  
  而现在老人这摊子挂出了三河刘的招牌,沈愈着实有些惊讶,要真是三河刘葫芦,早该被抢购一空才是啊?
  
  这时,顾青青已经把手串的钱算完了,因为价格还算合适,沈愈也没有还价,这大热天的老人做生意也不容易,为了几十块钱还价没什么必要。
  
  “老伯,您这葫芦多少钱一个啊?”
  
  顾青青指着手中包浆醇厚,色泽亮丽的一个葫芦器对老人问道。
  
  看她爱不释手的模样,是从内心里喜欢手里的这个葫芦。
  
  老头伸出一个巴掌然后又翻转了两下:“咱这葫芦不贵,一千五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