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朱元璋眼红,马秀英引诱! (第1/2页)
咔!
御书房门,被很用力推开。
朱元璋眼角抖动间。
马秀英已经闯了进来。
见马秀英扫视一眼,视线落在跪在地上的毛骧身上,朱元璋忙笑着起身,询问:“你怎么来了?”
“给皇后看座。”
马秀英走来,在朱元璋旁边坐下。
眼神余光瞥了眼明显心虚的朱元璋,询问:“再谈什么军国大事,连我都不能听?”
“这大明立国,我也出过力,难道我还会害大明?”
毛骧把头低的更低。
这种问题,他是回答不了。
谁惹出的事,谁收拾吧。
朱元璋笑道:“谁说你不能听了,是外面那些人不会办事,咱让人把那些太监、宫女都带下去,狠狠杖责!”
马秀英瞪了眼,朱重八就是拿捏住,她心善。
所以把事情都推给宫女太监!
在眼下的大明朝内,朱重八不想让她听到的事情,绝不是什么军国大事。
定是关于老四的消息!
“不必迁怒别人了,他们也是遵照命令办事,没有命令,他们不敢拦我。”
一颗不软不硬的钉子怼回去,朱元璋嘿嘿讪笑几声,赶忙转移话题。
都半辈子的夫妻了。
相处之道,早磨合出来了。
“毛骧,继续说说朱四郎那混账,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放眼整个大明,也就娘娘能收拾皇爷了。
毛骧忍笑腹诽一句,忙打开折子,“禀皇爷、娘娘,近日,朱四郎已经忙完全部的农活。”
……
听朱棣颗粒归仓,马秀英唇角微扬,余光瞥了眼朱元璋,“换你种地,伱能把日子过成老四这样吗?”
被人说,老子不如儿子!
这能忍?
朱元璋顿时气急道:“元朝要是有咱们大明现在的安定环境,咱过的肯定比他强!”
嗤!
马秀英轻嗤一声,懒得搭理,催促道:“毛骧,继续。”
毛骧这才敢继续介绍:“前些时日,江宁县令带着县衙的人,亲自去土桥村收田税……”
“等等!”
朱元璋立刻喊停,皱眉道:“县令亲自去土桥村收田税?这县令发现朱四郎身份了?”
“皇爷,并没有。”毛骧解释道:“您应该对这个县令有印象,当初你还点评过他。”
朱元璋想起来了,笑骂:“就是那个搞形式,在役夫窝棚拔草的县令,好像叫……叫……”
“蒋进忠!”
毛骧回答:“是,江宁县令就叫蒋进忠。”
“徭役期间,这位蒋县令还亲自去河堤见过朱四郎。”
“向朱四郎请教过如何为官。”
“那混账是如何说为官之道的!”朱元璋起了兴趣,忙追问。
“谈论这些话时,只有朱四郎和蒋进忠独处,锦衣卫搜集到的内容有限。”毛骧为难道:“零碎的内容显示,朱四郎对蒋进忠说:为官很简单,上有所好下必行耶。”
“陛下喜欢实干真干,清廉的官,给陛下当官,就要实干真干,清廉。”
……
“蒋进忠因这次见面和朱四郎结缘。”
“因为分工合作的缘故,江宁县徭役,完成的又好又快,朝廷给评了个优,蒋进忠因此更看重朱四郎,甚至还想请朱四郎当私人幕僚师爷!”
“或许是把朱四郎的话听进去了,这次直收田税,蒋进忠就是想真干实干,给百姓谋点好处!”
朱元璋点点头。
都不用毛骧细说。
他也清楚地方官府包税制。
历朝历代都这么干。
实在是官府人手太少,田税收缴期限有限,单纯靠官府,忙不过来。
至于给地方官府增配人员?
那不可能!
为了收税增配人员,朝廷养不起!
唐朝时期,两千多人养活一个吃皇粮的。
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几百人养活一人了。
对百姓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负担。
一些旁枝末节的事情,朝廷只能借助乡绅力量。
当然,借助乡绅力量,无形中,就给了乡绅临时权力,就会造成乡绅利用权力对百姓施行压榨。
任何事,有利有弊。
作为皇帝,他也只能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江宁县衙的人员配置,直收能忙得过来?”马秀英好奇询问。
毛骧忙摇头,“据锦衣卫了解的情况,这位江宁县令此次直收,主要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一,他们想摸清楚,收取田税过程中,火耗多少,打算在今年,给包税乡绅,确定最高收缴额度。”
“压缩包税乡绅的利益,让百姓能多得利一些。”
马秀英、朱元璋不由诧异对视。
朱元璋点头称赞道:“甭管这个蒋进忠做这些事,出发点如何,这个官儿,是个肯动脑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