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大明,四十七户! (第2/2页)
“就好比,我听阿爹说,自咱们大明立国以来,朝堂文官就屡屡催促父皇,尽快明告天下读书人,本朝因循历朝历代,施行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
“其实这没什么。”
“只要士大夫能认真努力为政,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公平分配利益,这天下所有人一样都能受益!”
“坏就坏在,很少有人能做到问心无愧这四字罢了。”
“所以,‘为了谁’、‘为谁好’,我看呐,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四郎堂堂九尺男儿,何须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朱棣被徐妙云最后一句话给逗笑了。
伸手捏着徐妙云软软又Q弹的脸颊,笑道:“我家娇妻,也不愧是女诸生,我现在豁然开朗了。”
徐妙云莞尔一笑。
内心倒是很理解朱棣刚才的慎重。
她也就是旁观者清罢了。
八叔他们那种信任的眼神,即是四郎人生价值的体现。
也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对这种信任,是绝不会敷衍了事的。
“至于会不会刺激金陵方面,肯定会,可咱们首先问心无愧,其次,一个土桥村,拢共四十七户人家,难道真有人相信,四十七户百姓,能颠覆大明正统传承?”
朱棣看着徐妙云磅礴的大气风范,笑着打趣:“你可别忘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
“或许会有人拿这句话,做类似的文章。”
“人家楚虽三户,说的是楚国三大姓氏!”徐妙云笑着白了眼。
她当然知道,四郎在开玩笑。
同时,她还知道,四郎和她一样,对金陵各方面的反应,并不怎么在意。
拒绝封藩他都敢干。
论惹事的胆魄,还少有人能和四郎比。
“朱先生,你现在应该思考,怎么不辜负乡亲们,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快说说,有什么想法?”徐妙云美眸含笑,好奇询问。
朱棣含笑,伸手摸索着找到门,把门关上,“有想法,我们换个地方说……”
‘他这个有想法,和我问的,好像字相同,意不同!’
徐妙云看朱棣的动作,俏脸瞬间变红,“你先告诉我,准备怎么办好嘛……”
秋雨扰人眠,缠绵理不断……
……
一夜秋雨。
临近清晨时总算停歇。
下雨容易让人变慵懒,尤其是成婚的成年人。
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
把两个成年人从睡梦中吵醒。
徐妙云俏脸微红,推了推朱棣,“快起床啦,你还要和八叔他们商量事情呢!”
“我们今天,已经比往日晚了。”
朱棣笑着,这才松开环抱的双手。
一边起身,一边打趣道:“那你别忘了,你昨晚哭哭唧唧的承诺,要生女儿。”
同样起身穿衣服的徐妙云闻言,捧腹笑道:“我认啊!”
认下承诺同时,悄悄补充:‘不过这要看天意,如果天意给你个父慈子孝的机会,可不能怨我。’
……
两人嬉笑着起床。
收拾里里外外……
早饭后。
徐妙云收拾妥当后,去给孩子们上课。
而朱棣则在家里等着众人。
早饭前,孩子们晨诵返回时,他已经让这群皮孩子,给乡亲们带话了。
就在朱棣查看,院子外的粮仓有没有渗水时,八叔等人陆陆续续赶来了。
“四郎,在看粮仓有没有渗水?”
“哎,这么放着也不是办法,耗子、下雨渗水、返潮这些都是问题。”
“可现在粮价太低了,我看还是再等等。”
“八叔,可万一放坏发霉呢?那可真是一文不值了!”
……
众人见朱棣检查粮仓,打完招呼后,纷纷围绕粮食谈论起来。
秋天的粮食,卖不上价钱。
可村儿里家家户户,就那么几间屋子。
首先没地方放粮食。
就是有,可人住的屋子,下大雨也会出现返潮现象。
放在外面,隐患就更大了。
编织席子,卷成一个粗大圆柱,下面铺着草木灰、干草,上面放粮食,顶上用茅草防雨。
短时间还行,时间稍微长些,就会渗水、返潮发霉。
春天青黄不接时,粮食最值钱。
可偏偏,家家户户都没办法把粮食保存到春天出售。
朱棣确定没有渗水后,转身笑着说道:“各位叔伯婶子,今天我要谈的事情,就能顺带解决粮食储存的问题。”
叔伯婶子顿时激动询问。
“真的?”
“四郎,这是真的?还是顺带?”
“四郎,快给大伙儿说说!”
……
求月票、推荐票、全订、追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