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我真不会演戏啊 > 第五百七十章 铿锵三人行(二)

第五百七十章 铿锵三人行(二)

  第五百七十章 铿锵三人行(二) (第2/2页)
  
  这帮人其实在演戏,他们想要表达什么观点,私底下早已经达成共识,偏偏要放到节目上,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果然,窦文韬忽然扮做半懂不懂的傻子,想起什么,“我有次看报道,说港地这边早期的文化,其实是大陆那一波人带来的……哪些人?建国后来港地的文化精英们,主要是魔都人居多,所以一开始的港地文化,其实是魔都文化,是吗?”
  
  徐子东就等这个问:“你说对了!”
  
  他细细描述港地文化最早的发源:
  
  港地作为一个曾被英国管辖下的渔港小城,早先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文化,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著太少。1841年英国人做过统计,当时全岛只有7450人,今天是七百多万人。它的人口主要来自各时代的移民,移民们文化、语言、习惯都不相同。
  
  这种地方在经济发展起来后,它当然会自发的产生市民文化,然后有繁荣的文化产品,但它不会这么快,这么早。因为文化的发展一般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而且也要有一大批人持续性的专职创作,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产品。
  
  所以最早的“港地文化”,其实是各地方移民中的精英带来的地方文化,其中魔都派绝对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化精英质量高,这些人出自当时亚洲最大城市之一,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最吸引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质上成为港地市民的主流文化。
  
  方沂也参与讨论,他扮演百科全书,侧面映证主持三人组的说法是正确的。
  
  比如港地的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分别是浙、沪、羊城、潮州人。这四个人作品质量较高,产量相当大,但全都不是土著。
  
  就拿金庸举例,假如他从小生活在港地,受英式教育,没有一天接触过内地文化——然后写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更明显的例证是韩国。韩国的本土人才和市场比港地起步条件好,但今天的韩国文化产品实质是美式和东亚儒家的缝合——不论是炸鸡、部队锅还是kpop。
  
  韩国绝对的内部自发文化相当匮乏,撑不起这样的创作产量,何况港地呢?
  
  几人论证一半天,得出什么结论?
  
  港地文化产品本身是对大陆地方文化的吸收再创作,最早八十年代前后,才真正诞生结合港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熟悉的港片。
  
  之后港片发光发亮了十来年,反向影响大陆乃至于整个亚洲。
  
  它不是港地这个地方太牛,天生就能拍出好电影,而是那一代英雄造时势,最终会均值回归。
  
  非要硬给港片找个祖宗的话,它的源头的确是在北方。
  
  方沂和三人组聊的挺愉快,基本达成共识,众人都明白,但没有人挑明了直言:“港片”不存在原汁原味,这是个伪命题,它本身就是文化结合的产物。
  
  所以如果你在金像奖上,因为《十二生肖》这个片子不够“港味”,给出偏颇的奖项评定,只能说相当滑稽。
  
  底层小市民可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但作为给出奖项的文化精英,拥有更多的阅历和见识,也有引领本地文化界走入正轨的责任,当然不能犯这样的错误,你要是犯错了,你可就把这奖项公信力弄完蛋了。
  
  方沂频繁点头,在一次话题间歇期松了口气。
  
  大家点到为止,无奈话题太尖锐,让懂的人听到了也不会很好受。
  
  还好节目播出的时候,已经出了结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