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金属氢,电磁高斯枪。 (第1/2页)
“磁悬浮!”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
看到这一根碳纳米导线突然在磁铁上面飘起来,陈易神情一怔,随时就露出了惊喜。
虚拟学习了凝聚态物理相关的知识。
陈易明白,超导体的磁悬浮。
本质是一种迈斯纳效应。
形象点描述,就是超导体的电阻为零。
当超导体周围出现一个磁场,它就会因为外部磁场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
因为超导体的电阻为零,产生的电流不会减小。
那么外部的磁场强度有多大,产生的感应电流就有多大。
根据楞次定律。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必定会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
这个定律,决定了超导体内部的磁通量永远为零。
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当一个没有电流,没有磁场的超导体,它周围突然出现一个磁场。
那么超导体就会因为这个磁场的出现,产生一个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再产生一个同等的磁场,两个磁场相互抵消抗衡,就导致超导体飘起来。
这个因为感应电流产生磁场,抗衡外部磁场的特性,导致超导体磁通量为零的过程就叫迈斯纳效应,同时也叫作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
作为一个标准的超导体。
除了电阻为零之外,完全抗磁性也是超导体的核心特性。
超导体,永远拒绝外部磁场进入自己的身体。
“属性界面全变了。”
陈易目光看向碳纳米导线的属性界面。
发现在抗变性突破100之后,整个属性界面就完全变了。
原先的抗变性,导通等属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超导的三大核心属性。
【物品:碳氢纳米超导材料】
【属性:临界电流x37,临界磁场x45,临界温度x30,抗拉强度x64】
【检测某项属性超越初始数值,请问是否读取信息?是/否!】
【注:这是一根超越常规材料极限,超越当前科技天花板,涉及量子力场技术的碳纳米导线。】
“碳氢纳米材料.抗拉强度,不降反升。”
陈易看着超导材料的名称和属性。
回想起氢的种种特性和碳纳米的特性,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
“读取!”
大量的技术信息和数不清电磁相关的公式,包括其中原理,在陈易的脑海里涌现。
哪怕有系统的辅助,这次陈易也足足耗费了近十个小时才完全理解透彻。
“果然,如我想的那样”
消化完全部的信息和原理,陈易眼里露出一丝恍然。
按照他对超导材料的了解。
什么规范性下的电流超导,古德斯通模的超导间隙,电子运动相位等等太深奥就不说了。
通俗点举个例子就是。
超导材料是一座特殊的电子桥梁。
因为热运动的存在。
平时这座电子的桥梁总是晃动不说,经常还会有一些原子从其他地方穿过来,在桥上面夏姬巴乱跑。
电子通过桥面,跑的不顺畅不说。
时不时还会跟桥面的原子撞到一起,导致能量消耗。
但这时,通过一个超低的温度,抑制物质的热运动。
桥梁就会变得稳定,同时其他原子也会因为低温,活动能力不足,无法从其他地方穿过来,跑到桥面阻碍电子的行动。
电子就能畅通快速的通过桥梁。
同时也不会跟其他原子撞到一起,导致能量消耗。
这就是寻常超导材料,表现出来的常温非超导和低温超导两个状态。
而常温超导材料,就是通过特殊的结构。
把桥造的更加稳固,同时建立起栏杆不让原子跑到桥面,
这样不需要借助低温,电子就能跑的万分顺畅。
而现在。
这种碳氢纳米材料。
就是通过碳纳米建起稳固的桥梁,通过氢元素建起顺通的电子通道,实现了常温超导的特性。
“上千层的碳纳米卷,包裹住中间的氢元素,再通过特殊的电场和磁场,在超低温状态把氢分子拆分成氢原子。
氢原子状态之下,化学键断裂,分子束缚的电子变成共有电子,共价键变成了金属键,使氢成为一种超导体。
之后,撤去电场和磁场。
借助碳纳米卷强大的承载压力。
维持住氢的原子状态,维持常温超导的特性。”
“形象点形容,这就是多层碳纳米管,包裹住一个金属氢核心。”
“另外,碳纳米卷的结构也发生一些调整。
调整过后的碳纳米卷,除了常规碳纳米管的特性之外。
当附近或者通过电流超过一定阈值时,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规范场。”
“这个规范力场,可以在每层碳纳米卷之间形成约瑟夫森超电流效应,形成通量量子化,把本不是超导的碳纳米卷变成了一种超导体”
消化完最后的信息。
陈易眼里露出一丝惊叹。
如果按照碳纳米卷这个规范力场的物理特性。
这个碳氢纳米超导材料严格算,主体就还是碳纳米卷,内部的金属氢只能算是一个启动核心。
因为当电流达到一定程度,碳纳米卷自己就会发生约瑟夫森超电流效应,由非超导体变成超导体。
只不过,没有金属氢在中间的导通。
单凭碳纳米卷在常温状态,根本达不到要求的电流就会因为阻值而过载熔断。
想要启动,只能在超低温启动,然后不断电的撤去低温。
一旦断电想要再启动,就只有重复一次流程。
而金属氢的介入,等同于充当了一个启动条件,无需超低温就能启动超导。
“这样的超导结构,代表了想要提升超导性能也更简单。”
“只需要叠层数就行。”
“层数越多,约瑟夫森超电流效应越猛,表现出来的超导性能越强。”
“这倒是一个意外惊喜。”
陈易有些意外的感叹。
常温超导材料造出来了,不代表就能永远满足需求。
这跟芯片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