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落难情缘 > 9032章 无一不是相(8)

9032章 无一不是相(8)

  9032章 无一不是相(8) (第2/2页)
  
  一个学佛的人随时要起供养心,也可以说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实际的布施,还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观念来讲法布施,是看不见的,好像不花本钱,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
  
  如果是这样,就变成戏论了。
  
  法供养、法布施要随时随地培养自己的心田,以清净法,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圣贤、有成就的僧伽、众生。
  
  所有的供养中,如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佛经归纳为四种供养。
  
  学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场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
  
  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场,念念有佛、法、僧三宝在心中道场。
  
  开始你观想一个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道场,用这个理想的道场,随时修供养法。
  
  讲饮食的供养,像我们当年学佛,不论如何,身边总想办法有个佛,因此就弄个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画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论吃任何东西,没吃之前都先拿起来供养佛,然后才自己吃。
  
  据说有位同道中人,他买回来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论他是不是学过,以此发心就是对的。
  
  实际上诸佛菩萨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上供养一切三世诸佛,同样地也是供养你的父母。
  
  我看过很多信宗教的人,对于他们的教主,不论是佛还是上帝,很有恭敬供养心,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好像是冤家一样。
  
  你对一切众生都要供养,何况是父母?很多学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不好,觉得家人是拖累,觉得烦。
  
  这些人连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来,还说什么要度一切众生,简直是犯罪!
  
  佛经上说,事父母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的。
  
  饮食的供养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虽穷得没有办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养。
  
  你们佛堂泡的茶叶,每天也要换几次,心情要像佛菩萨就在这里似的,不要以为今天已经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这是自欺。
  
  衣服也是供养,乃至己买了一块布作新衣服都要供养。
  
  供养不只是供佛菩萨,连善知识、上师也要同样供养的,当年我们学佛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有点变了,我早就说过,现在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上师了,是我们要供养众生。
  
  不是他们来求法,是我们要跪着,求他们接受法。各位,现在有这样的环境供养诸位,吃住学一切都不需要顾虑,是何等的福报啊!
  
  我常对同道的人讲,你们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养?所以我常常讲戒律有一句:
  
  存己功德,量彼来处。
  
  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接受人家的供养,要反省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功德,要估计这个人对我的布施供养,该不该接受。
  
  这些地方你们不是没有榜样,活的榜样都有,但是你们不知道。
  
  有时候高兴起来要骂他们,不高兴只有感叹,此乃佛所说,至可怜悯者,愚痴得可怜。
  
  如果他们的福德智慧资粮够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
  
  上乘大法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刚才讲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还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养?
  
  就是人本身悟道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就是法供养,也是真正的法布施。
  
  有人用世俗的话讲,法供养是精神供养,但是这样说并不对。
  
  最好的法供养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时中无杂念、妄想、烦恼。
  
  是不是做得到,这是个问题。
  
  所以维摩居士对长者子善德,讲法供养的道理,他说开布施大会最重要的,不是拿财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长者子善德就问维摩居士,“怎么样叫做法布施的法会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过去了。
  
  所以后人叫念经是背书,背书并没有错,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你们年轻人读书都是靠笔记,哪一个背得来?书背不来智慧启发不了。
  
  佛教的背书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诵经,诵就是读,嘴里念出来。
  
  念经为什么敲木鱼呢?
  
  木鱼是作什么用的?
  
  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其实鱼也是会睡觉的,但是因为鱼始终不闭眼,所以木鱼是提醒我们昼夜要清醒,不要无明,不要昏沈,不要糊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
  
  敲木鱼为的是,念经时每一个字都不散乱,念念清楚,这叫念诵。
  
  维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讲,法布施的法会,连在宇宙中过去和将来生存的人都要布施,这是无前无后,同一个时间就供养了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
  
  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哼,全不懂!这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
  
  下面还有两句:
  
  离经一字,允为魔说。
  
  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说。
  
  所以真正学佛的人,经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还要到,样样要俱到。
  
  再严格讲,内明要通,自己内在要得道,外学也要通,世间一切学问要通,才够得上是学佛。
  
  如果你只管自己一个人,那学佛干什么?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管自己一个人,一定随时作利益他人之想。
  
  现在写佛学论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义,抓住一个题目,东一条西一条兜拢来,再写一些批注引证,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
  
  可能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来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
  
  所以你以为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
  
  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你们一听到就没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
  
  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
  
  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
  
  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没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
  
  说空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
  
  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
  
  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
  
  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
  
  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作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
  
  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
  
  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
  
  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净、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来,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
  
  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净。
  
  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
  
  这个愿发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
  
  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当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
  
  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也?”
  
  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唯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你们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
  
  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
  
  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
  
  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
  
  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
  
  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
  
  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
  
  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里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
  
  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我说,“你发愿在度人哪!”
  
  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
  
  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
  
  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说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
  
  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
  
  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
  
  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
  
  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
  
  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
  
  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
  
  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
  
  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
  
  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
  
  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
  
  问题来了,什么是正法?哪个法不正啊?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每个老师每个善知识都说自己是正统的,别人都是旁门左道。
  
  前些日子,同道中人和我谈起这个问题,他有一阵子没有来我这儿了,他说最近参加了很多这位法师那位居士的法会,本来以为去听一些法,结果光听到他们在批评别人,也有批评我的。
  
  他就问我,这是怎么搞的?我说:“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法,譬如这本《维摩诘经》,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学习正法,末法时代哪里去找明师呢?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啊!他的经教都在,都是正法,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为信不过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连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
  
  其次,“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
  
  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义教。
  
  “依法不依人”,你们常常说我这个老道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
  
  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
  
  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这个四不依,在本经最后也会提到,就不先详细说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