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大气 (第1/2页)
第十八章 大气
在这第一批芯片制造完毕之后,陈岳总结经验,研究改进,重新调整了一下机器的参数,随之开始了第二批芯片的制造。
此刻陈岳已经放弃了原定的6000纳米制造工艺,只想着能稳定的造出一万纳米工艺性能的芯片即可。
一万纳米的芯片看似十分落后,但仍旧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因为在工业领域,有太多的地方其实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先进的芯片的。
就譬如一些接近机器底层的控制芯片,它的作用可能仅仅只是接收一个命令,然后将机械臂前伸、后拉、向左向右之类的简单控制而已,需要多复杂的芯片?
甚至于一万纳米的芯片都完全够用。
而,现在的陈岳,却不得不将搜集自火星基地的高性能芯片应用到这里。因为除了这些芯片之外,别的他根本没有。
如果自己能制造出性能稳定可靠的一万纳米工艺芯片的话,便可以将之前那些高性能芯片全都替换回来,然后用到更关键的地方去。
事实上,近期以来,陈岳已经主动放缓了机器人的制造速度,就是因为芯片储量不足了。
据陈岳估计,现今自己的工业圈里,等一万纳米工艺芯片稳定产出后,至少可以替换当前芯片总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在一番调整之后,这第二批一千枚芯片,在将良率标准调整为达到一万纳米工艺芯片的性能——它的工艺仍旧是原定的六千纳米,但性能仅能达到一万纳米工艺——之后,良率总算不再是可怜巴巴,满是讽刺意味的零蛋,而是达到了5%。
有五十枚芯片达到了标准。
陈岳继续改进,继续研究,继续调整。如此反复两年,陈岳最终将良率稳定在了55%。
这已经是极限了。受限于仪器硬伤,良率已经不可能比这再高。
折腾了这两年,陈岳总计生产出了约两万片达到标准的芯片,并逐渐替换到了各种机器设备和机器人的身上,以观察它们的性能表现,为后续迭代提供依据。
在良率稳定之后,陈岳开始尝试着增加产量。与此同时,第二条芯片生产线开始筹建。
这第二条生产线是陈岳在第一条生产线的基础和经验上,全新设计的一条。
这两年来,陈岳的工业基础也出现了一定的增长。各类型工厂纷纷从原本的定制化通用工厂之中独立了出来,开始实现专厂专用。譬如专门的电线厂,刀具厂,硫酸厂,乙烯厂之类。
原本的电线厂和刀具厂之类涉及金属的甚至都是同一个厂子。多功能铸造机又生产电线又生产刀具,效率很低。现在则不一样了。
工业基础的增长带给了陈岳更多信心,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去建造第二条芯片生产线。
全新工艺的硅提纯厂,全新工艺的湿洗工艺,全新研发的光刻机……
当第二条芯片生产线建造完成的时候,第一条生产线已达到了周产一万片芯片,良率50%-55%之间波动的产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