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聘任 (第1/2页)
桌子的两侧堆着文件,文件上都盖着红色的“绝密”字样的印戳,在文件之间的空档里露出一个中年人的脑袋,他正在伏桉工作。
没有椅子,主人也不打招呼,崔中石只能站在那里,静静地等他问话。
“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人,你都见到了?”
“见到了,他们都说,有主任在,一切都没有问题。”
“我什么时候有这么的大本事了?”
随着电脑荧幕正中的中年人抬头,徐容悬在键盘空格键上方的中指轻轻敲落,发出一声细微的“啪”的声响。
他望着画面上的陈保国棱角分明的面孔,沉吟了几秒钟后,又点了两下后退键。
“见到了,他们都说,有主任在,一切都没有问题。”
“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本事了?”
看完回放,徐容拿过旁边崭新的早已展开的笔记本,在第一页,缓缓写下:
《北平无战事》同演者表演风格分析如下:
陈保国:
一、表演富有激情,擅长运用高低、大小的对比。
二、非典型方法派演员,受传统戏曲表演影响,重视“点”的创造、串联。
三、层次感强,擅长运用层层推进的表演方式和“点”进行结合,形成“精气神”的瞬间凝聚。
第一场戏分析内容如下:
崔中石进入办公室之前,徐铁英已经收拾了行囊,他为什么要收拾行囊呢?
那么关于徐铁英的行为动机,产生了以下疑问:
一、徐铁英什么时候盯上的20%的股份?
分析如下:
在走私桉爆发之后,徐铁英接受了侯俊堂十万美元的贿赂,并做了录音处理,这可以理解为撇清干系,不至于陷入被动。
作为党通局联络处主任,北平爆发大规模事件,上方必然会派自己去北平查贪腐,在见到崔中石之后,他确认侯俊堂占有20%的股份。
但其中有疑点,在崔中石进入办公室后,徐铁英通过各种方式让崔中石说出了与侯俊堂一模一样的话。
这一行为是不是证明在走私桉爆发之后,徐铁英立刻就盯上这笔他不确认占比多少,但是却能猜到足以保证他下半生衣食无忧的股份?
如果这一猜测成立,与其说是帮助方孟敖脱罪,徐铁英和方步亭之间更像是合作,徐铁英想要拿到股份就必须要救方孟敖。
从这一动机出发,徐铁英又会怎么看待崔中石?
......
写到一段分析之后,徐容停顿了下来,心中大概给了预估,而后伸手从抽屉里抽出了另外一本崭新的笔记本,翻到第一页,继续写到:
祖锋:
一、典型电影表演风格,表演更加生活化,高度重视台词、肢体技巧的结合。
二、内心体验较为丰富......
人艺和中戏的口水仗开打之后,濮存晰见形势不对,立刻把他从院里撵了出来。
逼的人艺只能通过“公开信”维权的,自然不可能是一个区区中戏院长。
神仙过招,他这种虾兵蟹将还是尽量少掺和的好。
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双方的神经都较为敏感,徐容的言论、行为,也就很容易被放大,一旦被哪方认为他是通过某种形式表明自身的立场,都不是一件好事。
过去他的人事关系一直都是在中戏,可是该有的待遇,包括演出津贴,什么也没少他的。
未来无论人事关系回归人艺还是继续留在中戏,他大概率还是会呆在人艺。
因为在国内,找不到第二家艺术团体能让他丰富、完善、实践自身的理论和想法,不仅仅是硬件,还有软件。
每一种表演体系总是于舞台上诞生、发展、成熟,这是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决定,重复性的表演迫使创造者必须追求极致的“完美”,而方法和体系就产生于追求、尝试“完美”的过程当中。
昨天团长曾提起,如果他的体系彻底完善,他和他的体系大概率要成为一张名片,而名片要做的事就是在绝大多数时间保持沉默。
昨天他还不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但是今天稍微有了点感悟。
经过今天这么一闹,他开始萌生了某个念头,以后老老实实的做好演员的工作,不做和自身职业无关的事,不说和自身职业无关的话。
前有车,后有辙,袁老爷子怎么搞,他也就怎么搞。
回到家等待结果的徐容也并没有闲着,他正在观看的是剧组昨天拍摄的素材。
望着电脑屏幕中陈保国,徐容眉心缓缓印出了个浅浅的川字,刘合平在写剧本时极为主观,如徐铁英说“我什么时候有这么大本事了?”时,其描述为“嘴角笑着,眼中却无笑意”。
陈保国嘴角似乎扯出了笑纹,又似乎没有,但他确确实实的展现出了“嘴角笑着,眼中却无笑意”的主观感受。
陈保国是着名演员,也是中国当今演艺行当水准最高的演员之一,但与人艺活跃的大多数演员一样,他是一位好演员,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学者。
作为影视演员,主要角色在每一部戏中的戏量往往达到数百场,而能够承担主要角色的演员,通告量往往又十分密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一场戏一场戏的去探究角色的行为动机。
】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知道怎么演戏,但却忘记了探究这种表演方式的深层逻辑。
而徐容看到陈保国的表演之后,脑海当中立刻生出了几个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何种内部技巧才能达到这种心理状态?
陈保国或者说国内绝大多数演员都是方法派,方法派的诡异之处在于,很难由结果逆推过程,其方法也不具备可复制性。
但既然是可行的方法,必然有其可借鉴之处。
他之所以买那么多笔记本,绝非担心自己顶着“一代大师”的偌大名头被锤。
《北平无战事》的剧本他2009年就拿到了,对于剧本、人物的了解大抵也只身为编剧的刘合平可比。
站在这个行业的巅峰,他不相信任何同行能把自己从头压到尾的,除非他自身完全没有任何准备,以至于对人物的理解出现了颠覆性的偏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