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第2/2页)
大门垛两侧的墙上分别用红油漆写着标语:一侧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一侧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每每看到这两行标语,白哈达就感到特别的亲切,他点点头,在心里说,“这样的语录,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啊。”
高大的两个门垛上方,是用几条钢筋弯成的拱形相连,上面嵌有铁皮制成的迎风招展样式的红旗和“哈达乡”三个红色大字。
白哈达把披着的上衣穿好,整理了一下扣子,昂首阔步走了进来。白“哈达”来到“哈达”乡政府,可不像是进了自己家门那样随意。虽然是名字相同,意义那可天差地别啊。
轻车熟路就找到了会场。白哈达来得有些晚了,虽然会还没开始,但会议室几乎坐满了人。他找了个靠边儿的位置坐下,和前后左右的熟人打着招呼。主席台上还没有人入座,领导嘛,或许都是这样,后出场才显得重要。
白哈达从人造革包里往出掏记录本,就听到有人交头接耳地谈论——
“这回上边儿要有动静儿了。”
“估计不会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吧?”
“怎么改?还能把土地改出花儿来啊?”
“那可不一定,政治任务,一定要重视。”
“重视归重视,生产那可是是主要的。千万别像前些年搞的那一套,那样的话,咱们这地还种不种了——”
“都别白话了,领导来了……”
这是一个关于农村实行体制改革的推进会。乡领导要求各嘎查、村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全力推进,争取圆满完成任务。
…………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学不去上,上学又吊儿郎当,月牙河村里的一些孩子再这样游游荡荡可不行啊。面对失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不但学校的老师着急,村干部更着急,个别“思想进步”的家长同样着急。
“没文化,将来进城里打工都没人要你!就算要你,也——也可能会像韩黑龙那样,被人瞧不起,最终死在了‘穷’字儿上!”
“不上学,你就一辈子顺垄沟儿捡豆包吧!还捡不到热乎的!”
“我们那时候,是因为——那啥,全都不上课,没学明白啥东西。你们现在条件多好啊?有学不上,那就是大傻子,就和那个喜子没啥区别。”
除了长辈语重心长的训斥外,一些“大龄青年”以长者自居,抒发心中的感慨。好像是当时要是有现在的条件,自己早就是大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