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整顿吏治 (第1/2页)
这些话十分有冲击力,很多人都没想到朝廷还有这种不怕死的人,居然敢明目张胆的将这些话说出来。
而崇祯皇帝也是听得胆战心惊,他没有想到,除去阉党之后,大明官场并没有如他所愿的好转,反而已经烂到骨子里。
崇祯皇帝这下更加着急,他并没有经过正统的皇帝教育,说以对朝廷官场的事情并不熟悉,现在碰到一个敢于直言的谏臣,事实请教。
韩一良告诉年轻的崇祯皇帝,朝廷诸臣和黎民百姓都说州县主官不连接,才是贪污成风的缘由,其实这是错的。
事实上他们将这个罪过强加在州县官员的身上,是因为这些官员离朝廷最远,却跟百姓最近。
殊不知州县官员根本无法廉洁。
他们俸禄本来就不多,除了家人开支,还要应付上官的索贿。这些底层官员路经府城、道台衙门,必须要呈上礼单拜会,要想摆脱他们办事,也要呈上谢银。这些谢银动辄五十两、一百两,足够一个五口之家生活一辈子。
频繁的索贿不仅使得他们不仅无心力管理州县政务,还要想尽办法获得银钱,应付上官。
而一旦碰到了考满进京朝觐,沿途的官吏索贿,再加上京城各级上官需要拜访,呈上仪表,需要三四千两银子才行。
也就是说一个州县的低级官员,每年支出大概要在五六百两银子之多,而他们的俸禄现银却连十分之一都没有,若是不贪腐银两,他们如何能够做稳这个官?又如何能够升迁?
至于敢于指着皇上大骂的言官,这些自以为天底下最最清廉的官员,朝中官员皆是称呼他们的抹布。隐意就是“自管他人干净,不管自己污名”,实在是肮脏得很。
韩一良还以自己现身说话,他说自己两个月就推辞了拜见的礼钱五百两,这还是因为他很少与人交往的缘故,其余言官一个月就能够收取近千两的贿赂。
韩一良此言乃是死谏之言。
他并不畏惧朝臣们的仇视,敢于直言乞求皇上大力惩戒贪腐,尽快治理贪赃最严重的官员,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得其余官员不敢贪污。
崇祯皇帝深受感动,对于这个直言不讳的言官更是十分器重。他召见群臣,商议惩治贪腐的意见,但是过程并不顺利。
诸如阁臣刘鸿训就指出,韩一良此言并不恰当,因为这些有的不是贪腐,而是交际的礼金,并不能算是贪腐。
崇祯根本不理会刘鸿训,直接让吏部尚书王永光破格擢升韩一良,任用他为右佥都御史。
但是朝臣根本没有因为崇祯皇帝的施压而就范,王永光一面承旨,一面开始向韩一良发难。
他让韩一良当众指出几个贪污受贿最严重的官员。
要知道贪污受贿最严重的官员,也就是权势最大的官员,韩一良如何敢于直接针对这种朝中重臣。
王永光乃是小人心性,韩一良直接揭露官场贪腐,损害最大的就是他手下吏部的官员,所以他根本不想放过这个胆大妄为的言官,非逼着韩一良点出这种贪腐的重臣,使得韩一良陷入危机境地。
韩一良当初上疏之后,就被朝臣们频频排挤,如今更是被吏部尚书逼着得罪重臣,心中紧张,一时之间惶恐之极。
想着家人和前程,韩一良原本坚定不移的心还是动摇了,在他选择了退缩,用了一些阉党之人搪塞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对此失望之余,变得十分愤怒。
他年纪太小,身边有没有老成之人从旁协助,所以一时间使了性子,非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韩一良知道皇上想要借机清理贪腐,但是朝中一些官员纷纷向他施压,不愿让他揭发贪腐的事情,韩一良最终屈服,在崇祯皇帝的步步紧逼之下绝口不言,只说自己之前所奏都是略有耳闻,并无真凭实据。
崇祯皇帝原本无比器重韩一良,想要任用他担任都御史,帮自己清理贪腐,如今愿望落空,对于背叛自己的韩一良十分恼怒。
没过多久,韩一良被排挤陷害,遭到革职为民的处分。
经此,一个触及时弊,想帮助皇上清理贪腐的刚正臣子,就此离开了朝堂。
张凤翔想着这些,不禁久久失神。
等他回过来神,发现王永光已经离开,心中不由忐忑,只能强撑着进入文华殿。
进入文华殿,张凤翔才发现朝廷大员都已经到齐。
内阁、六部、五府、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科道官以及翰林院记注官皆在庭上,更让张凤翔心惊胆战的是,锦衣卫上官也在堂上。
见皇上出动了锦衣卫,张凤翔心中更加紧张,他回头看了看奉命巡视工部所属厂库的工科给事中王都,陕西道御史高贲明。
诸臣行礼,分列左右两边。
此次朝臣都知道要商议什么事情,所以皆是静立着沉思。
周延儒抬头望了望高坐上的崇祯皇帝,神情平淡,垂眉低首的安静站立着。
今年三月崇祯皇帝召见他入宫议事,所谈何事不为人知,但是群臣都知道皇上对于周延儒十分器重。
崇祯皇帝神情一如既往的有些疲惫,但眼神却无比明亮。
朝臣都知道,皇上这是又找到了整顿吏治的由头,所以才如此兴奋。
周延儒心中暗叹,皇上确实聪慧英明,但是朝廷贪腐之弊影响过深,从阁臣到下面的小吏,没有一个不贪腐的,要想快刀斩乱麻,如此急切的整治,怕是会适得其反,不好收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