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棍棒之下出孝子(求月票) (第1/2页)
此艘海舶,从去年开始,便由汇聚至江都的各路匠工开始绘图制造,参与此次造船者两百人余,经日夜赶工打造而成。它身上有着突破的造船技术,载重量也大有增加。
而更具意义的是,它将是第一艘代表着江都,市舶司,淮南道,乃至大盛国,重探海外航路的远洋大船。
这样一艘承载了诸多意义的大船,是很值得拥有一个名字的。
常岁宁问向众人,一是因她的取名水平不太稳定,二来,此船的意义关乎市舶司及整个淮南道,让他们参与进来,更容易提升集体荣誉感,要比她直接开口定下,更有利于人心凝聚。
众人果然热情高涨地谈论起来。
同那些可以预见会有许多阻力和麻烦的新政不同,市舶司的存在则是可以预见的利益,几乎没人能够拒绝。
两者比较之下,不免有人往深处想了想——如若他们连配合执行新政都做不到,又焉能奢望常岁宁会让他们借市舶司来分一杯羹呢?
江都市舶司由她全权掌控,凡是出海贸易者,皆要经过她的首肯,船只由她检查,通行令由她发放,航线由她把控……任何人想要插一脚,都是绕不过她去的。
思索间,不少人都在心里接受了事实,现如今常岁宁便是整个淮南道上掌控一切分配的家主,而他们注定是不能只挑肉吃,而不依从她的心意去做一点家事的……这是最基础的人性规则,如何去遵守它,人人心中都该有一杆秤在。
有假账把柄被常岁宁捏在手里的庐州和寿州刺史,再三权衡后,态度终于有了明确的倾斜。
就船号之事,他们都开始集思广益,甚是积极。
为船只取名,在时下并不多见,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先例,而那些先例中的最讲究之处,不外乎是吉利二字。乘船出海,讲求的就是个好意头。
眼见那些试图和新政较劲的人就此垮了台,舒州刺史也不再没眼色地保持中立,捋一捋胡须,跟着提议道:“昌盛……如何?”
“或是,呈祥?”
“安济,亦可……”
邵善同这回倒没有太积极的表现,一来他不擅取名,且他脑子里装着的全是造反,真让他来取,他恨不能将【择日起兵】四个大字凿刻上去。
相较之下,蕲州刺史则是积极到了焦灼的地步——他穷,日后更需要多仰仗常节使才行!
方才不就是常节使开口,三言两语间将募兵所需之资给他划拉过来了吗?
他先前真是被猪油蒙了心,放着真正的大腿不去抱,反而跟一群玩心眼的瞎扑腾!
别再同他说什么女子不女子的了,那只是一个小女子吗?人家手中掌着十多万的兵,经营着四大作坊,开着学院,攥着市舶司,笼络着用不完的人材,甚至还占着民心……这种情形下,再去扯什么女子身份,那就是真傻了。
不就是新政吗,不就是麻烦吗,他连穷都不怕,还怕这些?
可偏偏他先前被那几个奸人所惑,起先那些质疑之辞,只怕是得罪了常节使……
蕲州刺史觉得自己迫切需要在新主面前扭转形象,眼下为船只命名之事,他决不能再落于人后!
听着众人口中接二连三道出的船号,蕲州刺史觉得自己还有希望——这些船号固然吉利,但却不足以脱颖而出……
在他看来,寓意吉利只是基础,而非标准,单是如此,并不能彰显出一位下僚对新主的敬重与忠心……
蕲州刺史在心中焦急地咬着笔。
待这笔要咬烂之时,他脑海中终于冒出一点灵光,但此时,却听一道十分年轻的声音道:“不如叫做……长宁?”
蕲州刺史下意识地在心中摇头,还是不够,太普通……不对,等等?节度使大人的全名叫甚来着?
蕲州刺史猛然反应过来,转头看向那开口的年轻人,只见是和州刺史云回。
长宁……
拥有吉祥寓意的同时,又兼顾了拍上峰马屁……不,是感佩铭记上峰的功绩——这不就是他想要的效果吗?
和州和节使大人颇有渊源,关系已足够近了……可恨,为何机会总是流向本不需要的人呢?
蕲州刺史只恨自己晚了一步。
但绝不能再晚第二步了,趁着有人还在反应时,他赶忙出声附和:“云刺史之提议,着实大善,妙哉!”
楚州刺史沈文双也认可地点了头。
上首的常岁宁却隐约露出迟疑之色,似觉得不大合适。
蕲州刺史便知机会到了,连忙又道:“此船是节使大人令人督造,海上倭夷乃大人所平,市舶司为大人所启……此艘船取号长宁,实在再适宜不过了!”
四下众人反应过来,也纷纷出言附和。
“据闻开海之后,渔民多在船上悬挂节使大人画像,用以辟除海上凶险……同理,此船若能借得大人一字,来日行于海上,也必然更加能够安定众人之心。”
邵善同跟着道:“下官也这么认为!”
须知,真正高明的造反,便不能只是挥刀去杀,而更应当将威信渗透到方方面面,于无声中攻掠人心与声望,来日方能做到一呼百应……凡是对造反有利之事,他邵善同全都双手赞成!
眼见十名下僚皆表态赞成,盛情难却之下,常岁宁听劝地点头:“好,便依诸位之见,为此舶定名为——长宁。”
蕲州刺史:“大人英明!”
王岳笑着上前为自家大人铺纸。
姚冉欲言又止,脑子里冒出一道声音——日后犯忌讳怎么办?
不过,大人名中三字皆是极其常见之字,单字避讳或不至于,只要不是连续两字撞上即可,长宁二字只取了第一字和第三字,第一字还是同音……想来应该无碍。
姚冉煞有其事地认真考量罢,待回过神来,不免觉得自己又犯了那胆大包天的老毛病……她这脑子,怎总是往那惊人之事上想呢。
阿澈得了常岁宁亲笔写下的“長宁”二字,便告退而去,赶着报信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