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草原上的两只羊 (第1/2页)
第二天一早,陆泽一行人喝了一碗满是肉的羊汤后,再次踏上了旅程。
他们并没有返回HHHT市,而是从辉腾锡勒草原直接往希拉穆仁草原驶去。
一路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入眼不是天空之蓝,就是草地之绿,偶尔还能和成群的牛羊擦肩而过。
不时地还能看到牧民家的牧羊犬, 对着他们的车队发出警告式的吠声,很认真地履行着它的职责。
穿过了希拉穆仁草原,下一站终于来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游玩地——五当召。
五当召,蒙语“五当”意为“柳树”;原名巴达嘎尔召,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召”为“庙宇”之意。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赐汉名广觉寺。
第一世活佛罗布桑加拉措以XZ扎什伦布寺为蓝本兴建, 经过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多次扩建, 逐步扩大至今日规模。
因建在五当沟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称其名为五当召,是我国藏传佛教四大名寺之一,是NMG较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五当召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美誉,它与吐蕃的布达拉宫、西海的塔尔寺和甘陇的拉卜楞寺齐名。
来这种人文古迹,瞬间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比起自然风光,人文古迹还能了解到非常多的历史传说和神奇故事。
从五当召玩了大半天,陆泽一行人就开车去往今天的目的地——古称九原或鹿城的BT市。
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也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从而造就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移民文化。
从晋陕冀千辛万苦走西口奔着的目标就是包头,从包头到喀尔喀蒙古及恰克图等其他地方,这里是聚集处也是集散地,更是孕育500年晋商繁荣的摇篮。
上世纪50年代,一方面国家为了建设第二个钢铁基地——包钢、塞北一机、二机等机械制造厂,一大批北方各省的军转人员被分配到包头来支援建设, 全国各地的所谓“盲流”也来到了包头,加入到大型企业的建设当中,把包头建设成了塞北的重要工业基地。
这里不仅产业发达、交通便利,周边还有非常多的旅游资源,是塞北自治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是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
要去周边玩,包头就可以作为一个中心修整地点。
要在外边露营也行,或者玩累了回包头找宾馆住一晚也行。
按陆泽的想法,他是真没什么想法再睡什么帐篷,还是每天去周边转转,玩累了就再回BT市里好好吃、好好休息最佳。
反正时间充足,去各大景点也不用急着赶场。
于是,在祁飞的介绍下,他们在包头找了一家不错的酒店住下。
晚上,几人溜达在BT市街头,一边随意逛着,一边寻找着吃饭的地方。突然,祁飞右手一指,大声说道:“咦,这家店是新开的,上次来都没见过。”
陆泽顺着祁飞手指的方向看去,这一看不打紧,开完他整个人突然愣在那里。
小肥羊,居然是特么的小肥羊火锅。
只见小肥羊那门店招牌一水的绿色,正是象征着这个品牌来自于塞北的绿色大草原。
一个白色卡通羊头,在一个绿色的环状圈内,边上红底白字的“小肥羊”三个大字,组合在一起正是其品牌LOGO。
店门口摆着好几排庆贺花篮,可见店铺新开没几天。
陆泽回想了一下,记忆中好像这个昔日头顶“中华火锅第一股”光环的火锅品牌,好像就是最近在BT市开的第一家店。
具体日子陆泽不记得了,但是小肥羊以后数年的发展神迹,他却是一清二楚。
要知道,华夏地大物博,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餐饮行业的迭代速度远比其他产业快得多,餐饮店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500多天,新开店铺存活两年以上的甚至不足30%,即便是最受市场青睐的火锅品类也难以从这一魔咒中跳脱出来。
在海底捞、呷哺呷哺还排不上字辈的时候,小肥羊过两年就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火锅之王,绝对称得上最早进入顾客心智的火锅连锁品牌。
小肥羊火锅的创始人张钢,就是从盘下了这家300多平米的店面开始,凭借30张桌子、50名员工以及50万重金求购的火锅底料,下了一盘大棋,为日后的“本土餐饮王”地位打下坚实基础。
涮羊肉蘸小料是流传百年的传统吃法,麻酱、腐乳、香葱、韭菜花等典型配料少了哪个都欠些滋味,但是张钢创新了涮羊肉吃法,依照食药同源的说法,创新性地在汤底加入多种进补药材和香料,草原羔羊肉在这样一锅好汤中涮煮几下,不用蘸料就能吃出丰盈的味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