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八章 :轰炸鲁尔区 (第2/2页)
基辅,乌克兰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德国在俄国占领区的最后一道防线。
如果失去了基辅的话,俄国军队差不多能够完全收复自己的国土,也就代表着罗马尼亚和德国的本土将会受到进攻。
看着首相指着基辅,库尔特·蔡茨勒的脑海中闪过了无数个计划,但还是率先询问到:“基辅?”
“是的,没错,好极了。”德国首相并不理会库尔特·蔡茨勒的询问,而是自顾自的兴奋的点了点头,带着迫不及待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在这里部署埋伏的话,那些该死的俄国人又有多大的几率能逃出去呢?”
库尔特·蔡茨勒心中暗自点了点头,首相的想法和他其中的一种猜想还是比较相似的。
虽然基辅附近是广袤的东欧大平原,但这并不代表在基辅就不能设置埋伏了。
好巧不巧,在基辅附近有一处被河流分割而成的凸起地带,正好在基辅的河对岸。
这里也恰好是俄国人想要收复基辅的进攻路线。如果俄国想要进攻基辅的话,他们大概率是要从河对岸进攻基辅的。
这个突出地带的总长度高达数百公里,并且两端均被河流分割。如果在这里设置埋伏,并且在两边部署一定数量的军队切断俄国人的后路,确实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甚至如果俄国人毫无准备的就发起对基辅的进攻,这里的埋伏将会给俄国人致命一击,并且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网,将俄国军队完全包围在其中。
不过,虽然看出了首相的用意,但库尔特·蔡茨勒可不会主动的将计划说出。
既然是首相自己想出的计划,那么肯定是要由首相自己来提出的。库尔特·蔡茨勒这一点拍马屁的功夫还是有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诸多德国优秀将领中做到总参谋长这样的军方高位了。
“这里的地形”库尔特·蔡茨勒微微皱起眉头,仿佛有什么想法呼之欲出的模样。
“是的,库尔特。”德国首相满脸微笑的点了点头,并不在意总参谋长没有看出自己的计划,微笑着解释道:“河流将基辅的对岸切割成了一个狭长的突出地带,这也让我们的军队可以在这里设置一个巨大的包围网。
总参谋长先生,你觉得这样的计划如何呢?”
面对着这样的致命问题,库尔特·蔡茨勒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果断的回答道:“绝对是一个美妙的计划。尊敬的首相阁下,如果我们在这里设置一个巨大的包围网,那些因为收复失地而逐渐疯狂的俄国军队根本不会想到。
而这里,将会是我们改变战争的转折点。”
听到自己一手提拔的总参谋长都如此赞耀自己的想法,德国首相再次满意的点了点头,嘴角的笑意再也压抑不住:“好极了,总参谋长先生。
我希望我们的军队能够尽快行动起来,在敌人没有到达这片地区之前,就将该有的设施部署完毕。”
库尔特·蔡茨勒连忙恭敬的点了点头,结束了这次谈话。
虽然赞叹这份计划有一些拍马屁的嫌疑,但在库尔特·蔡茨勒的心中,也认可德国首相所提出的这份计划是目前德国唯一的选择了。
如果不主动的寻求更多的反攻机会,德国军队将在漫长的防守中逐渐迷失自我,防线也终有一天会被俄国军队攻破。
别看目前德国还在源源不断的动员着军队,但军队的总规模是有限制的,德国的人口根本不可能突破这样的限制。
8000万的人口永远武装不出4000万的军队,毕竟国内还需要大量的工厂来生产空缺巨大的军工产品和其他物资。
国家也是需要运转的,要不然4000万的军队可能会在一天时间就消耗完国内的所有物资。
在德国首相和总参谋长计划着部署包围圈的时候,西欧战场这边,英法澳三国也有了新的计划。
当然,英法澳也无力在维持北欧攻势、图尔防线反攻和诺曼底登陆的前提下再发动新的进攻。
新的计划是出动空军轰炸德国的本土,尽可能破坏德国国内的物资生产和社会秩序。
在空袭轰炸的目标上,英国和澳大拉西亚有了统一的意见,那就是放弃对柏林等重要城市的进攻,转而将目标放在了德国本土西部的埃森、多特蒙德等城市上。
这些城市的名声或许没有柏林那么响亮,但这片地区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
是的,英法澳空军轰炸的下一个目标,正是德国的核心地区鲁尔区。
只有破坏了德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才能破坏德国的动员进度,让德国更加无力继续这场战争。
为了对鲁尔区发动更有效的进攻,英法澳三国也算是豁出去了。
由英国和澳大拉西亚牵头,英国出动了12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澳大拉西亚出动了1400架战斗机和450架轰炸机,法国出动了820架战斗机和330架轰炸机共计4700架飞机,浩浩荡荡的向鲁尔区飞去。
对鲁尔区的轰炸算是这场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国出动飞机数量最多的一次空袭。
这其实也代表着英法澳三国的军工生产在漫长的时间中迎来了多次扩张,生产速度也已经是之前的好几倍。
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各国所拥有的飞机数量是用百架来计算的。
但到目前,所有参战的列强国家的飞机数量均已经超过了千架,像英国和澳大拉西亚这样军工能力比较强的国家,飞机数量更是维持在数千架这样的庞大规模。
要知道,战场上飞机的消耗可是十分巨大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每天消耗的飞机数量都可能高达数十甚至上百架。
碰到了大规模的空战,一次空战的飞机数量消耗就可能高达数百架甚至上千架。
在这样的巨大消耗中还能维持数千架的飞机数量,这其实已经能够代表各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