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我要做皇帝 > 第一千零七节 小麦的推广问题

第一千零七节 小麦的推广问题

  第一千零七节 小麦的推广问题 (第2/2页)
  
  假如北方全部种植小麦,那么,等于汉家的粮食产量增加一点五倍,可以多养活一千万人口!
  
  而,小麦的产量,绝不止五石!
  
  要知道,五石小麦,换算成后世的重量,也不过一百五十公斤。
  
  而后世,一亩小麦,产个五六百公斤,轻轻松松。
  
  现在,汉家的技术,虽然拍马也赶不上后世。
  
  但亩产达到六七石左右,应该不过分。
  
  大约半个时辰后,商容就奉诏前来了。
  
  “未知陛下诏臣,有何吩咐?”商容顶着两只硕大黑眼圈,勉力打起精神拜道。
  
  刘彻一看,就知道这货大概又有好几天没睡了。
  
  自从商容上任大农丞以来,他就挑起了大农令衙门的农业工作。
  
  每年的八月九月,据说都是彻夜彻夜的挑灯工作。
  
  据说他每天光是给郡国农稷官,就要下达数百条命令。
  
  这让刘彻也有些感动。
  
  “卿且先安坐……”刘彻让人给商容端来一壶参茶,然后,才问道:“以卿之所见,北方郡国,推广冬小麦种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商容喝了一口参茶,提起些精神,答道:“回禀陛下,臣以为,只在人力而已!”
  
  “请仔细说说看……”刘彻也好奇了起来。
  
  他设想过惯性、风俗和习惯,但商容的答案,却让刘彻感觉有些耳目一新。
  
  “回禀陛下,以臣在乡亭所观,于简牍所闻的情况来看,如今百姓,之所以还有许多种植粟米而不种小麦,多数情况都是这些百姓的家庭缺乏青壮劳动力,或者太过贫困……”商容答道:“请陛下许臣调阅大农七月庚子及庚寅之报告!”
  
  “可!”刘彻点点头,吩咐左右:“去将大农七月庚子以及庚寅之奏疏取来!”
  
  不多时,就有尚书郎将相关奏疏取来。
  
  刘彻拿到手里看了看,满意的点点头。
  
  商容不愧是他当年一手提拔上来,还赋予《新农书》主编重任的才俊。
  
  他的奏疏,不因为地位的变化,而依旧保留着当初在太子、宫时的风格。
  
  看商容的奏疏,如同看表格。
  
  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刘彻只是粗略的阅览了一下,就明白商容的意思了。
  
  因为在庚子日的报告里,大农衙门除了说要加强拨款,鼓励百姓养殖牛马外,就是在奏疏之后,附了一个附录。
  
  附录里记载的是大农衙门在关中的华阴县的曲里乡的普查报告。
  
  这份报告将全乡三百二十一户,在剔除了土地超过三百亩或者家产超过十万钱的富户后,将其他百姓分为两个群体。
  
  一个是有牛马的,一个是没有牛马的。
  
  刘彻只是略微一看,就发现了一个特征。
  
  但凡有牛马的家庭,都是拥有三个以上的劳动力的家庭。
  
  而没有牛马的,则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家庭。
  
  这种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壮劳力,带着妻子与两三个小孩子。
  
  而在这些家庭的备注中,更是清晰无误的向刘彻传达了一个事实——百分之八十以上有牛马的家庭,都改种了冬小麦。
  
  而九成以上的没有牛马的家庭,则选择了继续种植粟米。
  
  两者的对比非常强烈。
  
  刘彻几乎是立刻就明白了商容的意思。
  
  唯有拥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才能养得起牛马,而只有养得起牛马的家庭,才能改种冬小麦。
  
  反之亦然。
  
  换句话说,在事实上,在今天,关中以及北方的冬小麦种植推广最大的敌人,就是百姓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劳动力的富余与否。
  
  这让刘彻有些愕然。
  
  在他的意识里,他一贯以为,冬小麦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百姓的习惯。
  
  如今看来,这其实只是他自己脑补的。
  
  跟现实完全就是两回事!
  
  而翻到庚寅日的奏疏,同样是一份附录,同样是记载着一个基层乡亭的普查报告。
  
  只不过,这是来自太原郡的报告。
  
  这份报告,就更清楚了。
  
  因为太原人口没有关中多,而且百姓相对贫困。
  
  于是,报告显示了一个极为清楚的情况:百分之百的有条件的农户,全都改种了小麦。
  
  而剩下的穷光蛋,依旧在种植着粟米!
  
  这个报告,就像一个闪电,划破了刘彻的脑海,将他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一些认知打碎。
  
  在事实面前,刘彻忽然间明白了。
  
  为什么历史上,小麦要到唐朝才能打垮粟米的帝国,在北方建立绝对的统治地位?
  
  答案,不是他一直以为的习惯或者惯性。
  
  而是……
  
  “生产力和技术啊!”刘彻揉了揉太阳穴,在心里感慨着。
  
  唐代,曲辕犁出现并且普及,同时水车技术进入千家万户。
  
  技术带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淘汰了粟米。
  
  想想也对,对于百姓来说,填饱肚子,比什么都重要!
  
  也只有闲的蛋疼的地主贵族士大夫,才会去思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高大上的问题。
  
  对百姓来说,有的吃就不错了!
  
  倘若刘彻没记错,他前世在河间国,甚至见过有百姓将大豆与野菜一起煮着吃,只为果腹。
  
  更何况,如今小麦在研磨了后,口感和营养是比粟米好的。
  
  百姓就更没有理由拒绝小麦了。
  
  那,制约小麦推广的障碍,就只剩下一个了。
  
  那就是小麦的种植,本身比粟米高级。
  
  粟米耐旱耐涝,只要播种下去,基本上就不用管了。
  
  但小麦不行,从播种到收获,农民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土地情况。
  
  浇水、翻地、整饬、捉虫、除草,全都要做。
  
  而且,小麦需要深耕施肥,还需要精耕细作。
  
  而这些,都不是那些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壮劳力的普通家庭能承担得起的任务。
  
  它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更多的人力。
  
  百姓是现实的。
  
  当一个事情超越他们的能力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去做。
  
  同时,百姓也是聪明的。
  
  当某事有利可图,而自己又有条件那样去做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于是,刘彻知道,是时候调整大汉帝国的农业政策了。(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