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原则文学 > 老中专生 > 第三章(4-6)

第三章(4-6)

  第三章(4-6) (第1/2页)
  
  4
  
  实习期间,余老师领着大家,专程瞻仰了伟人的故居。故居坐南朝北,成“凹”字形,屋前有两池水塘,小荷塘叶密花红,大水塘微波涟漪。屋后紧倚青山,竹林茂盛。
  
  随着人流,同学们鱼贯而入,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走进伟人的故居。故居里,游人接踵,没有喧哗,不管男女老幼,人人以最虔诚的心绪,瞻仰每幅图片,每件实物。这里,是伟人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看着火垅里残存的地灰,很多同学想起伟人的少年时代,一边烤火暖身,一边锻铸宏图大志的情景。火的光芒映红他的脸庞,他的目光炯炯,凝视着忽闪忽闪的小火苗,憧憬着燃烧旧世界的熊熊烈火。毫无疑问,年少的他,早已下定了立志报国的决心,为以后的实践,积蓄了一生的力量。
  
  走出故居,每个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上屋场前的池塘边踱步。李新志这边看看,那边瞧瞧,前后左右地找最佳位置,给大家留影。全班只有他带了个奢侈品照相机,是从在百货公司上班的哥哥家里,软缠硬磨借来的。他选好了位置,调好光圈和焦距,叫大家挨着个,站在选定的地方,对着镜头“咔嚓、咔嚓、咔嚓”个不停。在伟人故居前照相留念,是件没齿难忘的事情,全班每个人都留下了珍贵的青春倩影。虽然个个服装简朴,被午间的太阳,晒的冒出了汗,但精气神满满。
  
  去伟人纪念馆的路上,沿途不少的小摊,有买当地小吃的,有展示很多式样伟人像章的。俩同学有预谋的把自己拖到了最后,分别是某某男同学,还有某某女同学。在路边,俩人挨在一起,私情密语了一阵,先是请了几枚伟人的像章,信誓旦旦,要让伟人见证他俩的百年合好。随后,又买了两块糍粑,嚼在嘴里,甜在心上。
  
  隔周的周末,组织去了风景名胜地橘子洲。这块由湘江下游冲积而成的沙洲,真是一幅巨大的风情画。它与岳麓山为邻,跟湘江水作伴,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卷,像天造的盆景,形成了绵延数十里的长岛。站在橘子洲头,面对远去的波浪,李新志情不自禁,大声地背诵起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实习时间过半,某某男同学,跟某某女同学,俩人凭着学生证,老练地蹭了回火车。在她的建议下,拜谒了秋瑾女士的旧居。她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国父亲笔题写“巾帼英雄”,赞誉她。目睹鉴湖女侠短暂光照的一生,由衷佩服她的豪爽与侠义。走出旧居半天,她还没完全回过神,慨叹她生命的短暂。他极尽地安慰,说:
  
  “听评书落泪,又替古人担忧了。”
  
  “我来把你的思绪,拽回来。中午吃啥饭,先想眼前事。”
  
  “米饭吧。”
  
  在就近一家小饭馆,要了一荤一素两个菜,两碗米饭,俩人面对面、脚顶脚地吃着。
  
  “回去的车还早,再去哪儿玩?”他试探着征求意见。
  
  “转半天咧,吃了饭,回车站吧。”
  
  “你还想去哪?”
  
  “听你的话,是我的首选。”
  
  “小嘴还算甜,不知道心里是咋想的。”
  
  “对你,掏心挖肺。”
  
  “我没那么狠,只是担心你,挑花了眼。”
  
  “对天发誓,现在心里只有你一个。”
  
  “我可不一定,还没答应你呢。”
  
  “那就继续接受你的考验,就是烤糊烤焦了,也不会有一个字的怨言。”
  
  “老实交代,我之前,还找过谁。”
  
  “全班就钟情你一个,第一学期就这么想了。”
  
  “谁信你的话,瞎编。”
  
  “说假话,天打五雷轰。”
  
  “我咋就有个感觉,你花花肠子不少。”
  
  “都到这年龄了,不想才是假话。”说着话,他有意在她的手上,轻轻的捏了一下。
  
  “老实点,满街的人。”
  
  大街上,俩人走的很近,狠不能粘在一起,不停地交头接耳。走进候车室,离上车还有俩小时,找了个空位坐下来。他说去买水,她说不渴,俩人就身挨身的坐着。不一会,她的头歪在了他的肩上,乏的闭上了双眼。车站里人很多,吵吵嚷嚷声不断,她也睡不实。他担心她倒下去,几次伸过去手,想抱住她,又缩了回去。人来人往的眼睛,还不时地瞟一眼他俩亲密的样子。上面不行,就在下面想办法,他能做到的,只有几次把自己的屁股,再挪向她,靠的实一点,贴的更紧一些。
  
  全班里,论果敢与调皮,没人能比过同学子。胆子大,是他特点的一个方面,更绝的是他的机智。有天上午,在工厂的垃圾箱里,他瞅见两杆破烂的信号旗,顿时计上心来,趁没人注意,过去捡起它,夹在胳肢窝下,匆匆回了宿舍。刚好宿舍空无一人,他找来针线,把破烂的小旗,重新缝好,认认真真卷成红绿两个卷,装进背包。道具准备好后,他就查找了车次,计算了时间,悄悄地背着背包,去了火车站。在候车室观察了会儿,就从检票口,大摇大摆走进站台。走着,还摇晃着两杆旗,跟车站检票员点头打招呼,招摇过市,很老练的样子。车站工作人员,都以为他是值乘的运转车长,由他畅通无阻地进出。上车以后,他的心里,其实也是毛毛的,一直保持着警觉与精灵,遇到“李逵”,他这“李鬼”就立马露馅了。如法炮制,他先是参观了三百多公里外的“八一”起义旧址,又逛了六百多公里外的江南第一重镇,没花一分钱,游了南国两个省城。不能不说,他的智商与心计,在全班同学里,没有第二个。
  
  5
  
  从南国回到北方的学校,同学中,偷偷抽烟的,多了起来。教学楼四楼的走廊,成了“烟民”们过瘾的地方。他们的教室在三楼,算是近水楼台。下课铃一响,飞出教室,三五步跑上四楼,“刺啦”“刺啦”划着火柴的声音,此起彼伏。接着,每个有声音的方位,一股烟味慢慢地扩散开来。短短几分钟时间,四楼的走廊,就弥漫着缥缈的烟雾。每到周六下午,季云芳就上四楼,把一堆堆烟头打扫一遍,她怕老师看见,给班里的荣誉带来负面影响。
  
  和校长的烟龄,在全班首屈一指。打小那会,村里闲转悠的大人,喜欢逗小孩玩,喂个小鸡鸡,吹两口烟啥的。还是小学生的他,呛的回数多了,对难闻的烟味,竟慢慢地适应了。看大人们抽烟,很有点意思,从旱烟袋里捏一撮烟叶末子,在小纸片的中间,排成一绺,那么一卷,伸出舌头左右一舔,就成了一头大一头小的喇叭筒状。再用牙齿咬掉大头的蒂把,“噗”地吐在地上,然后把小头放进嘴里,点上火,猛地一吸,再一呼,灰白色的烟雾,变戏法般从鼻子里涌出来,有时嘴里还吐出来几个圈圈,好圆好圆的。一堆人,看着飘散消失的圆圈,吐烟圈的主人,就格外的得意洋洋。他以为这跟耍把戏一样,太神奇了。几个发小,就偷偷的分工,拿出来烟叶,用过的小本子,火柴,藏在村头的墙角旮旯。学着大人的样子,小手自制好烟卷,噙在嘴里,大口地吸着。可是,苦味的烟雾,在他的嘴里来回地闹腾,就是不去鼻孔里,使劲擤的鼻涕都出来了,也没带出来一丝烟雾,烟圈就更无望了。其他几个小朋友,轮番着个个试了一遍,还是不成功。大人们真能耐,还是快点长大的好。无论啥事,只有坚持去做,都会有收获。偶尔几回偷家里的烟,可以蒙混过关,经常偷,会被大人发现,用鞋底抽屁股的。学抽烟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抽的是榆树叶杨树叶,还深知榆树叶比杨树叶的口感,要好一些。这点不难想象,榆树的果实榆钱,过去都曾经是饿着肚子人的食物,杨树叶子羊都不爱吃。到了十八岁,他已经熟能生巧,可以给其他小朋友表演了。这高难度的技巧,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能学会的。有的人抽了一辈子烟,都没喷出一个圆圈来。
  
  烟龄在第二梯队的,至少有十数八个同学。林易卯就炫耀过他的抽烟史,说是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袁老师结婚,他们那里有个讲究,新婚的房子,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要由亲近的未婚男子压喜床。袁老师不太讲究,就从班里找了三四个同学,帮忙张贴喜字,布置新房。忙完了手里的活,他们把被褥摞到炕头,坐在光席上玩扑克牌,学着大人抽着喜烟。记得那天晚上一夜没合眼,每个人都抽了十多根,早上起来吃饭,满嘴全是苦味。记忆最深刻的是,第二天下午,去了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她是专门从村里请来铺床的。铺好了被褥,双手麻利地撒着大枣和花生,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全家吉祥。”这以后,他的生活里,就开始有了抽烟的内容。偶尔,有机会抽到一毛多的大雁塔,或者宝成烟,他能激动好几天。
  
  学期末,王小萍约好沈丽霞去她家玩,那天一大早起来,洗嗽后就出发了。乘公共汽车颠簸三个多小时,到王小萍老家的时候,已近中午。走到门口,王小萍大声说:“妈,我带同学回来了!”听说闺女带同学来家了,父母俩高兴地跑到门口迎上来,连忙招呼说:“快进屋,快进屋,大冬天,外面冷的。”沈丽霞赶忙开口说:“阿姨叔叔好,我跟小萍过来玩,给二老添麻烦了。”“瞧这姑娘多好,长的水灵灵的,嘴又甜。不麻烦不麻烦,你能来玩,是缘分。”阿姨已经倒好热水,端过来洗脸盆,继续说:“你俩擦把脸,先上炕暖和暖和,我这就去做饭。”沈丽霞学着王小萍的样子,脱了鞋,跟着上了炕。席子上铺着褥子,褥子上面有单子,被子盖在最上面。她揭开被子,双腿伸进被窝,坐在单子上面。暖暖的热气,从脚上腿上,不断地传遍全身。不一会,全身的冷气,就被被窝里的热气替代了。
  
  吃过午饭,朦朦胧胧的太阳,挂在西边的天上。王小萍拉着沈丽霞的手,说去逛街。俩人走着瞧着,看见新鲜的,都驻足凑个热闹,遇见好吃的,偶尔也嘴馋尝尝。街道两旁,有不少半边盖的厦子房,沈丽霞站在那儿,左看右看,感觉有点奇怪。路边卖柿饼的老人,见俩水嫩的姑娘看稀奇,说话不是本地的言语,就搭讪说:“俩姑娘是外地人吧,这厦子房在我们这里,随处可见。传统的房屋,都是人字型结构,那种房子叫正房,里面住着的是长辈。一个院落里,除了正房,还有偏房,我们叫厦子房,住的是晚辈人。只是人字型的一爿,这么做,为的是节省材料。”
  
  晚饭时候,阿姨特意为沈丽霞与她的闺女,做了顿窝窝面。沈丽霞头回吃这种面食,口感挺好,筋滑香爽,吃完一碗,又盛了第二碗。阿姨看她吃的香,就介绍了起来,说:“我们这边的传统小吃,叫窝窝面。面和好后,在案上擀平,切成小方块,在干面中拌匀,再用筷子的园头,挨个戳成园窝窝。然后下锅煮熟,捞出来放在汤盘中,把炒好的佐料倒进去,搁锅里蒸透拿出来,就成了。”吃饱了肚子,沈丽霞好奇地问:“叔叔,这炕是咋做成的,好暖和。”叔叔是个和蔼健谈的长者,他说:“在我们这里,有个顺口溜,是这么说的:一个老牛莫脖项,有地莫地都驼上;叠叠被子铺铺炕,祖祖辈辈少饥荒。这意思呢,是说炕对家的重要性。南方热,潮湿,人睡的床,上下悬空,利于空气流动,既凉快又不易受潮。北方干燥,寒冷,就在房中盘一大炕,一家老少围坐一起,缓和,还舒适。咱们坐的这炕,炕洞连着锅台,叫连锅炕,也叫烧炕,一天三顿烧饭的时候,它都会热。那边两个房子的炕,黑天睡觉前用柴禾烧一回。老把式盘的炕,烧起来省柴,出烟顺畅。这炕,其实简单又节省,从里到外,用的材料,全是土和泥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顶级神豪 史上最强炼气期 全职法师 大小姐她总是不求上进 许你万丈光芒好 麻衣神婿 绝代神主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寒门崛起 机武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