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永乐新政 (第1/2页)
“其罪有文官五千六百二十七人,武官一千四百七十六人,株连父、母、妻等三族三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七人。”
“查抄……”
“等等!”
六月十五武英殿内,当朱棣听着朱高煦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出“三十六万七千五百二十七人”的数目时,他以看待怪物的眼神看向朱高煦。
要知道,即便是洪武四大案相加,也不过也就这个数量了。
结果新朝刚刚开始,就要株连那么多人,这让朱棣有些心里难安了。
他本就没有那么残暴,历史上把最罪官妻女充入教坊司,也只是让他们干些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活计。
在官妓并入教坊司之前,他就特赦了建文旧臣的妻女,因此倒不存在让方孝孺七八十岁老母接客的野史说法。
同样也是因为他并没有那么残暴,因此他看朱高煦就比较残暴了。
一个株连能株连三十几万人,这些事情日后要是史官写起来,那可都是要写到他头上的。
“老二,有点过分了吧?”
朱棣牙疼的看着朱高煦,不过朱高煦却扫了朱棣一眼,然后说道:
“这三十六万人中还包括了方孝孺、暴昭、齐泰、黄子澄等人的亲人,他们如此作孽,朝廷只是迁徙他们的亲眷前往云南开荒生活,这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如何当得起过分二字?”
他这个人可最讨厌浪费了,碗里的每一粒米都得吃得干干净净。
因此进入京城之后,除了朱棣下令杀死的方孝孺等十数人外,其余人他可一个没杀,都等着迁徙他们去云南开发当地,促进当地汉化呢。
有了这三十多万人进入云南,朱高煦有把握能将云南的汉化工作一举推进到二百年的进度。
后续这三十多万人只要在云南落地生根,那只需要几十年,云南就会彻底汉化为传统汉地的一部分。
现在摆在他眼前的问题是,这三十多万人迁移云南,可云南并没有那么多耕地来养活他们,所以朱高煦将目光对准了麓川。
不过在说麓川的事情之前,朱高煦还得交代自己的抄家结果。
他低下头,不等朱棣反驳就念叨道:“查抄四万七千六百三十三户,共抄粮二百七十六万一千四百石,钱三百七十九万八千余贯,金两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两,银五十六万四千二百三十一两六钱,钞二百一十五万六千四百贯,各类宅院古董字画和古籍价值难以估计,起码不下三百万贯。”
“此外,还抄得田一千二百七十九万六千四百二十四亩三分。”
说罢,朱高煦合上了文册,将它放在了朱棣的桌上,同时扫视了一眼瞪大眼睛的朱棣。
“这么多东西?!”朱棣抢起文册翻阅,他没想到这群道貌岸然的老蛮子居然有这么多好东西。
朱高煦听后倒也没说什么,只是开口道:“这些耕田,在北方的可以划给武官们,在南方的则是可以交给真正的百姓来耕种。”
“只是这一次查抄,便查出了隐匿的二百余万亩耕地,朝廷的赋税又涨了四十万石。”
“这些老蛮子,着实可恨!”朱棣红着眼看着那文册内容,眼睛都快瞪出来了。
天知道他以前过得有多穷,即便带着二十几万大军备边,手里也只有不到二百万石粮食。
可这群文官武官的家底,哪怕刨除田地和字画鼓动,单算金银铜钱和粮食,都够他带着二十几万大军,去漠北浪个四五回了。
“这些钱粮你们准备怎么花?”朱棣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双手一摊:“自然要钱生钱,不过在钱生钱之前还得收拾建文留下的烂摊子。”
“宝钞的价格好不容易被爷爷稳住,这下又被建文败坏,如今只能我们父子为他擦屁股了。”
“金银存入朝廷,不过今年继续实施以钞抵税,并且是在整个江南一京二省实施。”
朱高煦要继续以钞抵税惠利江南,不过这次他惠利的可不是乡绅了,更多的是百姓。
朱允炆的滥发宝钞致使宝钞价格走低,百姓对宝钞没了信任,因此朱高煦得来一次大规模的宝钞回收。
“那得浪费多少钱粮?”朱棣咋舌,他不敢想一京二省以钞抵税会花多少钱粮。
对此朱高煦轻笑一声,随后开口道:“我算过,如果以一石粮食一贯钞回收,那便能一举回收七百万贯。”
朱棣已经下旨对天下赋税蠲免一半,也就是说今年包括军屯在内,朝廷的收入不会超过两千五百万石。
现在朱高煦再利用以钞抵税回收七百万贯宝钞,虽然百姓肯定吃了亏,但起码能回本一点,而朝廷也可以借此稳定提升宝钞价格。
老朱发出去的宝钞太多了,可以说透支了大明宝钞的信誉。
朱高煦日后还准备继续用宝钞呢,因此必须把信誉补全。
反正在他印象里,接下来几年大明基本不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在意钱粮。
“你都把钱粮花了,怎么钱生钱?”
朱棣皱眉看着朱高煦,他虽然也擅长搞钱,但花钱搞钱的事情他还是不熟练。
对此,朱高煦也看向了朱棣:“我准备组织一次下西洋,并且在西洋设立贸易点,让大明的货品能固定在南洋、小西洋沿海各国出现。”
“我算过,仅此一笔,朝廷每年起码能收入价值二三百万贯的金银。”
下西洋有多赚钱不用多说,后世诟病的原因是在于下西洋的财货都进入了皇帝的内帑,尽管朱棣没有贪恋金银,并且把它们都投入到了国家上,可对于当时的大臣来说,一个香料折俸让他们成为了下西洋的受害者。
朱棣和宣德其次下西洋的香料,一直作为俸禄发到了成化年间才用完。
群臣们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结果一听说成化也想下西洋,连忙将他的想法阻止。
要是让他再下一次西洋,文官们这辈子都别想拿到工资了。
吸取教训,朱高煦可不准备用香料折俸来恶了文臣,起码要拉拢一部分才行。
下西洋为什么间隔时间越来越大,说白了还是沿海各国土著积攒了几百年的金银财货,你郑和来一次就被收刮干净了,不给几年恢复,他们就算知道金银铜矿和当地的珍珠珊瑚是好东西,他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采。
按照最反对下西洋的刘大夏说法,下西洋一次得耗费几十万钱粮来看,这个规模对于年入五千多万钱粮的大明来说简直九牛一毛。
原本朱高煦还以为是刘大夏黑不到点子上,结果他来大明看了造船价格后,他只能说刘大夏已经尽力去黑了。
“我准备让郑和、杨展、崔均、郑峻四人主持这次下西洋,同时在吕宋、巨港设置两个宣慰司。”
有朱棣的正确答案可以抄,朱高煦自然知道怎么抄作业。
朱棣搞了个吕宋总督和旧港宣慰司,朱高煦也要搞,而且搞得还要好。
吕宋那地方别人不知道,朱高煦还能不知道?
不管是北边的吕宋岛还是南边的棉兰老岛,这些地方充斥着大量的金矿和伴生铜矿,除此之外还有铁矿和煤炭等东西。
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土著虽然数量近百万,但他们的文化程度顶多停留在氏族制度时期,唯一一个国家还是十年前苏门答腊移民迁移过去弄出来的苏禄国。
朱高煦想要同化他们可太简单了,无非就是恩威并济。
可是如果真的想要政府当地,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致命的疾病了……疟疾。
朱高煦除了知道苦蒿可以提取青蒿素外,就只知道金鸡纳树皮可以有效治疗疟疾。
前者朱高煦根本不知道怎么提取,后者反而比较简单,只要有树皮就可以用来治病。
想到这里,朱高煦倒不奇怪为什么朱棣会让郑和册封吕宋华侨的许柴佬为总督了,说白了他身上已经有了抗体,可以在吕宋待久一点,活久一点。
不过如果是这样,那把吕宋的华侨武装起来,让他们雇佣驱使当地土著挖矿是否可行?
想到这里,朱高煦脑中有了个基础的计划,但眼下他还是得先想办法应对面前发生的事情。
“这东西得耗费不少钱粮吧?”
朱棣听到朱高煦要主持下西洋,眼前一亮,好奇询问起来,不过朱高煦却摇摇头:
“耗费确实不小,但获利更多。”
“这几日我向父亲讨要郑和后,带着他与杨展、崔均、郑峻等人前往龙江船厂。”
“龙江船厂所造大船,最大者可以达到三千料,不过只要拨钱粮,给时间木料和经验,他们完全可以建造更大的战船。”
“我让那里的船工往大了建造,越大越好,只要能造出五千料的战船和六千料马船,如此装备二百艘的话,沿海倭寇即可荡清。”
“此外,也可以在下西洋前,先下一次东洋,昭示国力,威慑倭国宵小。”
朱高煦提到了下东洋,而这也是许多人不知道的一件事。
郑和下西洋前,首先前往的就是东洋的日本,并且奉朱棣旨意教谕足利义满。
足利义满眼看郑和船队规模庞大,随即捉了二十多个盗贼说是倭寇,并且用蒸杀的方法把他们处死,以此表示大明近海倭寇与他无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